【美學筆記】亞里士多德(一):模仿或許沒如柏拉圖說的壞|于千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龐大,它有自身獨立於古希臘當時主流論述的部分;但不能否認的是,它有相當的部分是建基於反對老師柏拉圖的觀點之上——以至,要了解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美學,很難隻字不提柏拉圖。
在上幾篇文章,筆者嘗試簡單地寫過柏拉圖美學的好些要點。首先,尼采之所以會批評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哲學,認為希臘悲劇受之影響下,變得過份注重太陽神阿波羅的理性,而忽略了酒神戴歐尼修斯的狂喜,並非無他的道理。事實上,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說,柏拉圖在《伊安篇》裡就批評了繆思女神的非理性面向。柏拉圖重視真理的重要性,認為無助於人獲得真理和知識的事都不值得追求。由此拓展,因藝術不但無助於人獲得真理,和有迷惘大眾、荼毒心靈的作用,因此不但不值得追求,甚至還應受到禁制。
亞里士多德基本上亦重視人類的理性,也認同人應透過理性追求真理(這是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只是,他並不同意老師對真理的理解,認為真理的本質並不如柏拉圖所說,存在於所謂的理型世界之中。
師徒有共識的地方?
亞里士多德本人的形而上學當然反對柏拉圖的理型論。這是亞里士多德為藝術家論證的進路之一;問題只是,一來這就不是跟美學直接相關,二來,這難免涉及到龐大的形而上學,和知識論的討論。
不過,亞里士多德的美學體系中,有一點直接反對柏拉圖,似乎可以作為其中一個切入點。
他在《詩學》(Poetics)的第四章說過,小孩以模仿作為學習的方法,模仿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使得人與其他動物有所區別的重要原因。柏拉圖在《普羅達哥拉斯篇》(Protagoras)亦提過,年輕的靈魂很容易受到外畀事物的各種塑造,透過模仿前人們的道德風範,年輕人也會受到好的影響。於這點上,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看起來似乎是站在同一個立足點。只是,後來柏拉圖在《理想國》說明了模仿的弊處,認為藝術的模仿不能助人通達真理,故需受到禁制。
模仿孰優孰劣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同意了模仿是藝術的一大特質,但反對它無助我們獲得真理。而他所舉的一個例子又是非常精彩,可能會使柏拉圖本人也無言以對。但我們要先看看柏拉圖在《理想國》卷四說過的一個故事:
阿格里翁(Aglaion)的兒子列昂蒂烏斯(Leontius)來到了雅典城,他沿著城的北牆一路走來,看到幾具屍體就躺在劊子手的腳下。他想要走去探看究竟,但與此同時又感到噁心,便打算轉身離開。但很快他又陷入了掙扎,用手遮住自己的臉;他最終被好奇的慾望壓倒了,睜大了眼睛,朝屍體衝去,說:「邪惡的,你自己盡享這美麗的景象。」
柏拉圖要說的故事背後有甚麼含意,背後可以有很多解釋。但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他本人似乎同意,有些事物本身非常嘔心,讓人害怕,但又無可否認它們是知識的一種,使人對之有無限的好奇心。
亞里士多德似乎也是看通了這一點,便在《詩學》的第四章裡進一步說明,模仿的其中一個好處,正是可以使觀眾不需直視嘔心和令人膽顫心驚的事物,卻又能從中了解到事物的結構。他舉的例子正是嘔心的動物和屍體的圖像。
也就是,畫家即使所繪畫的東西是理型世界的「模仿的模仿」(亞里士多德本人雖然不支持柏拉圖的理型論),他們所繪畫的東西不但反映了一些知識,還甚至能為想要獲得知識的人減輕了好些心理上的負擔。而假如讀者想想一些醫學的繪圖,或會發現,其實繪圖的簡明性似乎有其用處。
不只是繪畫,亞里士多德用這些例子,是想要先回應柏拉圖對模仿的批評,其後亞里士多德便開始論述詩的本質,進一步說明詩對人們的正面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