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憲一句「不知足」,就解釋到憂鬱症的複雜成因?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近日台灣著名藝人吳宗憲在節目上講到憂鬱症的問題時,一臉自信地說:「所有憂鬱症的患者仔細聽著,憂鬱症的原因,聽好囉!都是因為這三個字,不知足!」節目一出,吳宗憲即若來各方批評,但他在回應事件時拒絕道歉,並請大家勿斷章取義,指自己是出於好意想要幫助憂鬱症患者往正面思想,珍惜自己擁有的。【正確來說這種精神疾病應該名為「抑鬱症」,但本文就順著吳宗憲而用「憂鬱症」】

3月11日播出的《綜藝大熱門》畫面(YouTube/Red Night)

可是按照吳宗憲的原話,他確實毫不含糊地將憂鬱症的成因歸為「不知足」。其實吳宗憲不只第一次有這種言論,早在2010年,蔡依林於《綜藝大國民》上表示自己近來暴瘦、不健康,幾乎有憂鬱症時,身為主持的吳宗憲回應她:「我跟你講,憂鬱症只有一個狀態,憂鬱症的原因就是『不、知、足』,你已經是天之驕子,你人生裡面沒有往好的地方去想嘛!」十年過後,憲哥的態度真可謂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8

無同理心地怪責受害者

吳宗憲一再重複的這句話,錯在哪裡呢?首先,他的「不知足論」假設對方的精神狀態跟自己一樣,並認為只要思想向正面改變,就可以克服憂鬱症。

吳宗憲將憂鬱症的問題化約成一種思想的後果,是可以自主、自由地選擇與改變的。可是憂鬱症的成因之一是出於外界壓力,這等於無視患者客觀上的困難,問題更不會得到解決。再者,憂鬱症患者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憂鬱,只感到莫名的負面情緒,對於他們來說,說是「不知足」簡直是無稽之談。

延伸閱讀-《失控的正向思考》:為何社會總是討厭負面的人?

另外,吳宗憲的態度只會讓患者感覺對方並非在跟自己處於同等位置來溝通,亦感覺對方缺乏同理心(empathy),而這正是憂鬱症患者或其他受困於負面情緒的人極為需要的。將患者的痛苦歸為他們自己的責任,亦是怪責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的態度,恐會讓患者的情況惡化。

我們都聽過心理學家、心理輔導或治療師指出:「別鑽牛角尖了」、「想開一些吧」、「你這樣也無補於事」、「一切會變好的」等等,都是不應該對憂鬱症患者講的說話。在患者看來,這些說話只顯示出講話者完全不理解自己的絕望與無助。在更極端的情況中,若憂鬱症患者正值瀕臨自殺的邊緣,這些說話更可能有反效果,進一步讓對方感覺自己不被理解,催化其自尋短見的念頭。因此沒有具備一定心理輔導知識的人,還是不宜隨便給憂鬱症患者意見或建議。

延伸閱讀-夢是願望的實現:佛洛伊德為你作夢的解析

憂鬱症的構成有那麼簡單嗎?

吳宗憲的言論另一重大問題,是忽視了精神醫學與大腦科學一直以來的研究成果。憂鬱症可以出於個人經歷,例如生活壓力、人生的重大危機(例如身敗名裂),或嚴重創傷(如被虐待、失去至親)。另外,統計數據亦顯示父母或兄弟姐妹若患有憂鬱症的話,她/他本人就更有可能同樣患上憂鬱症,因此憂鬱症很可能有遺傳性。

大腦科學對於憂鬱症的生理因素,至今有不同派別的理論:一種主流的觀點認為大腦內的化學物質失調引起,大腦缺乏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與多巴胺,負責讓大腦感知快感與回饋)會造成憂鬱症;亦有大腦科學家指出,憂鬱症因大腦內的結構問題而起,例如大腦皮質的多少與分佈,就會影響到海馬體與杏仁核等大腦部分的運作,從而影響人的情緒與行為決策;亦有學說主張憂鬱症的成因,是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出了問題。

延伸閱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金爸爸:從《上流寄生族》看腦交戰的科學

以上的不同理論都有臨床證據支持,實際上要認定憂鬱症的真正成因,是非常複雜的問題,至今仍有待科學家繼續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憂鬱症無論如何都不會如吳宗憲所說,是因「不知足」而成,亦不是可以單憑患者自己的正面思想來治療。吳宗憲如此忽視客觀世界與物質條件,可以說是一種最壞的唯心主義。

精神分析的欲望理論

從佛洛伊德-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來看,我們異常的精神徵狀(甚至主體本身),都因欲望與欲望的不滿足而起。這又是否意味吳宗憲的「不知足」言論,尚有幾分理論基礎呢?

拉岡:最接近哲學的精神分析師

精神分析理論所講的,是人類無意識之中無可避免的欲望結構。拉岡所謂的欲望,並非特指任何具體、特定的事物,比如蔡依林的名利地位等;精神分析指欲望對象可以是任何對象,那對象是什麼,很大程度上由每個人的獨特經歷決定,而一個人的欲望對象,對於其他人可以毫無意義。

對於人的異常精神徵狀,精神分析的對應之道不是以意識或意志控制自己,來消除意識(以至無意識)中的欲望;拉岡主張我們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的欲望,直接面對它、認同它,並跟它一起繼續生存下去。所以,精神分析跟吳宗憲講的「不知足」仍然相距甚遠。

鼓勵人與侮辱人之間的分別

引導憂鬱症患者向正面思想,的確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可是絕不應該單一、斬釘截鐵地將憂鬱症的成因歸為「不知足」。即使作為藝人,習慣在表達上要誇大的戲劇效果,但吳宗憲這番言論亦未免有點太無情,亦顯得他缺乏常識與同理心。如果真的認為自己有憂鬱症徵狀,應該盡量少接觸與深究這種言論,並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與幫助。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