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常識騙了你?馮峰的觀念藝術|黎子元
作者 | 黎子元,01哲學主編。 主編文章總編集
「常識」,指的是那些廣受認同、眾人皆知,因而似乎無須再作解釋、論證的觀念和知識。然而,這種無緣無故的「不須懷疑」,卻恰恰是常識最令人生疑的地方。
馮峰歷年的藝術創作儘管涉及繪畫、雕塑、裝置、時尚設計等等範疇,作品主題一直向著不同領域流轉,然而,內在於其作品脈絡,則始終貫穿著一種對於常識的懷疑與拆解。他樂此不疲地實踐著他所理解的「觀念藝術」,通過各種不限材料、不拘形式的藝術作品,嘗試引領觀者體驗一種見月忘指、頃刻頓悟般的心靈更新歷程。其中,具有多個衍生版本,究其創作源頭可以回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鴨・兔》譜系,在馮峰的作品脈絡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或許能夠成為我們理解他的觀念藝術的切入點。
點擊圖片速覽馮峰藝術作品
《鴨・兔》,符號,以及關於意義的思考
馮峰曾經指出,《鴨・兔》這個作品譜系和他對於語言、符號的思考有著密切關聯。而語言和意義、符號與所指對象之間的關係,恰恰是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經過了「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之後的一個核心論題。
在西方的古典哲學史上,語言、理性與道(邏各斯,logos)一直被視為三位一體。作為理性的外在顯現,語言自然能夠將「道」,或者說「真理」、「真實」準確地通過語言的意義再現出來。直到二十世紀,西方的一批哲學家對這種被哲學傳統認定為理所當然的預設觀念產生了懷疑,對於「語言是否能夠通達真理」這類問題展開了現代式的深刻反思,將哲學質問與沉思的對象從一般事物重新回歸到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事物、產生意義的基礎,也就是語言本身。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就是這個哲學轉向下的其中一位哲學家,而著名的「鴨兔圖」則是他在哲學生涯的後半期,藉以揭示語言和符號的遊戲性、重新思索意義問題的重要討論對象。
後來,馮峰將這幅模棱兩可的「視錯圖」引入其藝術創作,於是便有了最早的《鴨・兔(1995)》。作品中鴨子和兔子的標本被陳列在兩個方形的展示台上,各自與一幅「鴨兔圖」上下並置。觀者在這場關於標本和圖畫之間的配對、比較與分析的視覺遊戲裡,充分體驗到符號作為一種文化再現(cultural representation),其本身就充滿了各種歧義和遊戲性。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彼此之間真的總是一一對應的嗎?作為交流工具的符號(和語詞)真的能夠準確地傳達意義嗎?我們在生活中使用符號時往往毫不懷疑就接受下來的日常觀念,在此遭到了層層質疑。馮峰以這件作品表明,原本清晰可辨的事物經由符號的表達與再現,很可能反倒變得越發含混、曖昧起來。
「商標版」《鴨・兔》:從符號到話語的創作轉向
2010年1月,馮峰攜其「商標版」的《鴨・兔》參加了於香港舉行的名為《廣東主義:一種地方性的博物志》的粵港藝術家群展。在形象分明的鴨子與兔子的標本上方,投影著從那幅被米歇爾(W. J. T. Mitchell,1942~)稱為「元圖像(metapicture)」的「鴨兔圖」演變而來的一個類似於商標的圖案。如果說馮峰最早的那件《鴨・兔》作品通過比較作為實體存在的動物標本的明晰性和作為文化再現的鴨兔圖符號的含混性,提出了自己對符號有效性的懷疑,而在《當代——藝術與設計之間》展覽中借助張貼大量的、觀眾對於鴨兔圖所作的圖示化解釋,來呈現符號那極度多元的可詮釋性與不確定性,那麼,這個商標版的《鴨・兔》或許恰恰標誌著馮峰從以往對於符號的懷疑與解構,上升到了對於話語的反思與拆解,從純符號學的思考進入到社會學領域,以及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意義上的對於「話語(discourse)」的研究範疇。
話語,指的是一系列處於具體社會語境和複雜權力運作中的論述與表陳。而對於話語的分析、反思與拆解,正是當代文化批評的用武之地。在其觀照之下,商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符號,更是該商標主體的商業行銷策略、品牌象徵價值、相應社會地位及所屬權力層級的綜合呈現,也就是一整套關於商標主體的「話語」。而這件「商標版」的《鴨・兔》通過將鴨兔圖轉化為商標,圖畫原本的純符號學意味就被消除了,取而代之的則是這個馮峰的藝術標識(icon)所傳達的屬於藝術家的整套話語。馮峰借助這個在大眾文化語境下一目了然的商標形象,結合著《鴨・兔》譜系一貫強烈的自我反省意識及對於「預設確定性」的具有元哲學意味的懷疑與拆解,嘗試就藝術話語這個根本問題與觀眾展開交流:在以商業邏輯為主導的當代社會和公眾藝術領域裡,藝術話語從內在邏輯上是否已經類同於商業話語?當代藝術話語的標識化是否就是藝術家建立自己藝術品牌象徵價值的經營策略?大眾對於似乎高高在上的當代藝術的尊崇,對於神秘莫測的藝術話語的信奉,與商品拜物教及其背後微妙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運作是否已經如出一轍?
可以說,從符號學到社會學,從符號研究到話語批判,馮峰似乎已經從用作形而上學沉思的小屋出走,步入了當代大眾文化批評的現場。而2010年5月份於廣州53美術館開幕展上展出的大型噴水裝置《W噴泉》說不定就是馮峰這一創作轉向的更為成熟而鮮明的體現。
《W噴泉》,話語,以及大眾文化批判
知識總是一種話語,總是一個「知識/權力」系統。傅柯曾向我們揭示,知識從來就不僅僅是一堆符號的排列,不是清白無辜、再現事物和真理的客觀資訊。相反,知識作為一種處於某個特定社會語境中的特定話語結構,註定了要與該社會裡盤根錯節的權力運作糾纏不休,以至於知識自身也逐漸建構出了一整套權力的運作體系。而「常識」則是知識系統中其權力運作隱藏得最為成功的部分,以至於權力能夠在這種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早已為人們所熟識和接納的外表下,無時無刻不暗自運作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發揮著不可小覷的力量。
俗稱「M 記」、表徵著美式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的麥當勞快餐店,如今已經佔據了中國廣大城市裡的一個個顯眼位置,其店面的環境氛圍、食物的氣味口感、用餐的習慣制度、廣告的視聽形象等等,已經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其最具象徵意味的標識:一個黃顏色的 M 字,如今早被人們所熟悉,並且隨時會在人們每天的思想、記憶中頻頻閃現,毫不誇張地說,已經深植於人們的意識乃至潛意識之中。這個黃色的 M 字恰恰是屬於麥當勞的一整套話語,是其藉以嵌入日常大眾文化的關鍵而精簡的論述與表陳,在消費者的「生理饑餓」、「消費暗示」、與「時尚潮流」之間焊接出了一個結實的鏈條。可以說,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個黃色的 M 字已經深入人心,變得理所當然、無須懷疑,更確切的說,已經成為了「常識」。而其背後的整套話語結構及其權力運作體系則借助了「常識」的「無須懷疑」,順勢植入並作用于人們的思維方式、知識系統和每日生活當中。
馮峰在53美術館的開幕展覽中設計、製作了一個大型的黃色 W 型噴水裝置,恰恰是一個反過來的麥當勞標識。噴泉裝置圓潤的W型令人聯想起屁股的形狀,而它所具有的間歇式噴水功能,似乎有意地模仿了撒尿活動,更強化了觀眾的這種印象。對於那些熟悉麥當勞的觀眾來說,作品僅僅將其標識上下反轉,這一易如反掌的舉動卻能夠產生戲劇性的滑稽效果,大概能令他們會心一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受:原來這個標識還能倒著看,還能玩出這樣的新鮮意思!如此一來,他們是否又會進而想到還能用不同於常識的角度來重新看待麥當勞快餐店,它的整套話語論述,以及它背後的整個文化結構呢?
這個 W 形狀不但顛倒了麥當勞的M字,更將M所轉喻(metonymy)的「man」,倒錯為W所轉喻的「woman」,以一種類似於女性下半身的獨特形狀,將標識原本的陽性氣質轉化為一種陰性氣質,從而閹割和消解了麥當勞標識所表徵的美國強勢的流行文化霸權。這種倒錯和逆轉作為該作品實現其拆解美式流行文化霸權的論述策略,同時也延續了馮峰以往作品中對於女性、女性生殖器官及其所象徵意義的一貫的興趣。可以說,馮峰在這個經由他的藝術作品來展開的話語論述中,逆轉、重寫了麥當勞原本的整套話語,向觀眾提示了其固有論述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灌輸的消費主義和文化殖民資訊,進而批判了其暗自炫耀和標榜的文化霸權。與此同時,這件借助陰柔氣質來消解陽剛霸氣,通過一種軟性的批判策略來反思、探索本土文化出路的作品,或許也再次表達了馮峰曾在一次訪談中戲稱身為一個「女性崇拜主義者」所作的預言:女性是這個世界的希望——由男權社會建構起來的思維模式和常識體系未必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好途徑。
對抗常識:從符號學到日常生活
常識的廣受認同、眾人皆知並不代表其絕對正確、不可撼動。相反,回顧人類歷史上的每次科技或者文化上的重大變革,無不開始於對常識的質疑,經歷與常識之間的持續對抗,最終實現對固有模式的超越。當代文化批評指出,所謂的「常識」其實只是一種特定的認知習慣,一種集體的思維模式,甚至是一種帶有想像意味和神話色彩的意識形態,就在人們覺得理所當然、無須懷疑的時候,從思維的縫隙之間滲入人們內心深處,牢牢地主宰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認知方式與實踐活動。而「觀念藝術」,其宗旨則正是要挑戰、解構那些看似具有公理性質的固有文化建制(cultural institution),為人們認識和把握世界開啟具有更豐富可能性的各種另類途徑。換句話說,觀念藝術就是要在每次與常識的對抗之中超越常識,將新鮮的觀念從藝術的虛擬之境落實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重組思維,再構世界。
儘管常識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總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是恰恰要歸功於常識的深入人心,觀念藝術家們借助作品話語來對常識進行的逆寫與拆解,其在觀眾的固有觀念結構中所引發的爆破力量才能出乎意料地強大。從《鴨・兔》到《W 噴泉》,馮峰經由純符號學研究和形而上學沉思,懷疑、解構人們通常所認定的符號具有確定性與明晰性的觀念,逐步通往當代大眾文化批判,以信手拈來、奪胎換骨的方式逆轉、重寫當前文化語境中的流行話語,向紮根于人們思維模式中卻經不起拷問的常識發起了猛攻。其間,馮峰一如既往地實踐著他所理解的「觀念藝術」:不限材料,不拘形式,只求直指人心,使人立地頓悟,並隨著他的思考與創作越發推進到一個更為開闊的公共領域和日常生活空間,因而也蘊藏了更大的力量。
藝術家馮峰三月三十日講座 更多詳情
馮峰,1967年出生于中國東北,1991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生活工作於廣州。 現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實驗藝術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藝委會委員,深圳華· 美術館執行館長。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及中國南方重要的藝術家,馮峰多年來進行當代藝術、實驗設計、建築及寫作等多個領域的跨界藝術創作。藝術作品曾在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韓國、日本、挪威等多個國家展出,並在巴黎、北京、廣州、深圳、香港、上海等地舉辦個人藝術展覽。他也是2010年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標識性建築紫宸殿——「時間中的宮殿」設計者(與澳大利亞IAPA合作)。作品被錄入《新中國美術60年》、《越界:中國先鋒藝術1978-2008》、《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1999》。著作有:《時間的殘渣》藝術創作手記(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盛宴:馮峰作品1991-2008》以及《圖像:敘述與再現》、《形態:轉譯與生成》、《語匯:元素與秩序》、《觀念:認識與表達》等藝術教學文獻。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app.link/cTGh7iIc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