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Mirror】如果我們迎來的是《黑鏡》式的未來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黑色鏡子映照出黑色的未來

《黑鏡》(Black Mirror)是一系列以尖端或未來科技為主軸的黑色故事,有如一幕幕的黑暗寓/預言;科技每每為劇中人物帶來壓迫、創傷,以至悲劇的下場。創作人與主要編劇 Charlie Brooker 在解題時,指「黑鏡」指的是所有關閉了的屏幕,黑色的玻璃就像黑色的鏡子,它會使人感到冷冽、畏懼;《黑鏡》探討的就是科技帶給我們的愉安與不安,以及兩者之間複雜與矛盾的情境。

在《黑鏡》中我們看到科技可以配合資本主義機制,變成人類史上最有效的監控與統治工具(比如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萬的價值》(15 Million Merits)中人們生活的空間,強逼他們觀看四方八面的影像)。在第三季第一集《急轉直下》(Nosedive)之中,社會上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都會受到他人評分,分數直接決定社會地位與能享有的福利甚至權利,從此每人都被打上以五粒星的烙印,這個設定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正在推行的社會信用系統。

 

第三季第一集《急轉直下》(Nosedive)女主角 Lacie Pound(Bryce Dallas Howard 飾),每天為擠身「4分上流」而煩惱、努力

 

《黑鏡》的哲學設定與問題

《黑鏡》劇中的故事都以哲學中的物理主義(physicalism)立場出發,即認為所有意識活動都可以化約成某些相應的物理狀態,例如意識是腦神經之間通電作用的產物,因此作為載體的大腦可以轉換成數碼資訊與電子儲存裝置。

 

《黑鏡》不少集數中的科技都讓人改變意識依存的物質基礎,例如將一個人的意識轉移並加插到另一人的大腦中,使前者可以共享後者的感官、感受

人體與意識的複製科技,亦帶來形上學中的同一性(identity)問題:複製出來的意識,仍然是我嗎?如果是我的話,這個世界豈不是有了兩個「我」?伴隨著同一性問題,科技在倫理學上亦塗抹出一大片灰色地帶:數碼化後的「個人」應該受人權保障嗎?讓他們「受苦」是否有違道德(先不談法律)?劇中不單出現殺死已經被轉移走靈魂的身體的場景,甚至超出傳統肉身的安樂死討論:對於(經由移植手術)寄生在同一身體的另一個人意識,如果我們「刪除」他/她,這算不算是謀殺?

 

科技時代下的哲學態度

當然,《黑鏡》在現階段仍然是寓言多於預言,它呈現出的是未來科技的幾種可能性,我們不一定會被技術宰制,亦不一定會迎來黑暗的結局。早在60年代,法國哲學家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就批評當時的人文學科普遍有一種科技潔癖,硬要自己抽離出自己身處的物質與科技環境。

01哲學過往的班雅明講座就曾討論過,現今科技已經成為我們與世界之間的中介(經由具拍攝功能的智能手機,以及 Facebook 與 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如今我們可以重申:技術不只是中介或工具,技術本身會成為我們世界新的現實,我們再也不可能離開它。我們應該拒絕簡單以真與假來思考我們的世界,世界亦並非可以簡單劃分成(線下的)現實與(線上的)虛擬,以至於何謂物件與物質,都需要新的構想。

《黑鏡》的世界尚未來臨,但如今已經有軟件工程師以至哲學家提出,我們以往認定為虛擬的數據已經變成物件(object)。在這個時代。我們是否需要一套新的形上學,一套數碼物件(digital object)的形上學?如是者,這套形上學將會是怎樣的?

 

一套關於機器智能時代的形上學到底是甚麼的?當代技術對人類社會的重塑,我們又應如何看待?哲學可以對此給出甚麼分析、探索與回應?

01哲學「技術人文實驗室」於11月正式成立,作為實驗室第一彈專題研習活動,我們即將舉辦【哲學1001工作坊第七期】,以「機器智能時代的形上學」為主題,歡迎報名參加,繼續探討科技的哲學問題。 

工作坊詳情及報名連結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