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金庸學究竟在研究些甚麼?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作者|董牧孜

 

有網友曾經說,魯迅的每一個文字上都趴著一個學者,只怕金庸也快了。十五本武俠小說不算高產,卻引得無數「騷人擱筆費評章」。作者仍在世時,傳記已出十餘版本,在當代作家之中實在罕見。號稱臺灣「武林百曉生」的林保淳在《解構金庸》(2000)末尾附「金庸小說論著目錄」,搜羅金學研究多達329筆——這還僅是近20年前的資料數目!

「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以此形容金學研究絕不為過。中大圖書館有整一櫃的金庸研究,大有「一入金學深似海」的勢頭。金庸未必料到他在報業生意之外,也憑武俠小說而使大批文人吃上「金庸飯」,乃至因此垂名或者致富。本文走馬觀花一遭,且看數目驚人的金庸學,究竟在研究些甚麼?

 

 

八十年代,金學狂潮平地起

與金庸並列「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堪稱「研究」金庸小說第一人,「金學」一詞也由他所創。這位狂人在1980年6月,五天之內狂寫六萬字,成書《我看金庸小說》(下稱《我看》),「金學」的基本面貌自此塑建。《我看》大受歡迎,同年出版《再看》,三看四看直至五看才告一段落。「金學」研究的狂潮卻一經掀起而一發不可收拾了。

彼時港中台火力齊發的金學出版,今天看來仍堪稱瘋狂。台灣的遠景出版社,曾出版由沈登恩主編的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1984年起旗下一眾著名作家三毛、董千里、羅龍治、林燕妮、翁靈文、杜南發等,出版五集《諸子百家看金庸》,以評論金庸小說。此外,香港的博益及明窗出版社亦推出過一系列名人談金庸的叢書。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初版

 

相較港台五六十年代早有的金庸小說熱,中國大陸是在八十年代之後才初次接觸金庸小說。加之同期港台改編金庸影視劇的傳入甚為風靡,致使金庸武俠「魅力無法擋」,金學一時枝蔓叢生。於是既有市場催生之泥沙俱下、高度雷同的內容,也有陳平原等知名學者為之撰文鳴鑼開道,或將其引入大學中文系課堂的嚴肅討論。大陸代表性的金學研究者包括嚴家炎、馮其庸、陳墨、孔慶東等。其中陳墨產量最豐,單行本專著多達十幾種,被另一位十分高產的香港金學家潘國森戲稱為「二十世紀天下第一」。

金學研究之中,體量最大的無疑是文學賞析派。此類研究重視作品文本,往往分析小說情節、歷史背景、人物描寫、藝術手法,及其衍生的人生思想和宗哲意義,連武功招式、飲食菜譜等也逐一入書,版本之別同樣成研究重點。林保淳因此批評金學多有「非專業研究者」參與、「玩票」(即玩嘢)性質尚濃的情形;往往「贊揚多於批判」,有「歌德味道」,不斷讚美金庸小說中顯露的俠骨柔情、俠義世界、政治社會批判性、及其體現的中華文化等等。

 

沈登恩編,《諸子百家看金庸》

 

雅俗二分?有正典化者,也有來自新人類的顛覆

八十年代至世紀之交的金學論述,往往有涇渭兩分之說,一為俗化,一為雅化深化。前者受出版消費市場、大眾文化及年輕人主導的新興網絡所驅動,後者在學院、傳統媒體及文化出版界盛行,發聲者多是中年文化人。

繼而,又有論者據此勾勒出「新金學」與「舊金學」的不同走向:伴隨金庸作品學術研討會在世界各地不斷召開,學術界認可的專業文學研究人員(文學教授、博碩士)、專業文學研究機構(文學系、所)參與金學的狀況,實已越來越盛。這自然改變了金學論著的整體風貌。

不過,雅俗之分在「金學」市場面前卻不算對立,「金學」作為文化現象的出現,首先打破的即是雅俗邊界。武俠小說原本是市井讀物,故而在「新金學」朝向文本經典化、研究學院化、論述高雅化之際,大眾讀者也正在發展另一種世俗、淺白、口語化的趨勢:你們神聖化、崇高化金庸,我就顛覆他、戲耍他。

「顛覆金庸叢書」便以批評傳統金學研究路徑為始,自稱「我們的作者都是新時代的新人類,其成長背景與《金學研究叢書》的前輩大相逕庭,其眼光與研究角度必然能夠推陳出新、別具一格。」只看顛覆系列的書名,已是霸氣外漏:《超High的金庸人物》、《非常G車的金庸愛情》、《去××的金庸江湖規矩》、《一級棒的金庸武技》、《找碴的金庸錯謬》、《真屌的金庸幫會》、《亂爽的金庸奇技淫巧》。顛覆派金學自詡活潑有趣,放膽批評黃藥師性教育不及格、嘲笑金庸的守宮砂處女觀,這更像是網絡新世代自身的話語狂歡。

 

乃榕編著,《去××的金庸江湖規矩》

媒介方式的改變,同樣將金庸武俠小說的傳播與研究推入 E 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電腦網路的角色伴隨書籍出版及影視改編的紅火而漸次登場。金庸小說網站、論壇(及其催生的創作和論戰)及電子遊戲等等,也成為E世代金庸武俠現象的研究範疇。

 

學院派:文學研究放眼二十世紀文學脈絡,文化研究專注「金庸現象」

最為系統化和理論化的金庸研究,來自文學及文化研究學界。1998年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召開的「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便是「里程碑」式的一例。劉再復、嚴家炎、陳平原、李陀等學者均有參會,金庸本人也蒞臨現場。會議提出要摒棄偏見,重寫金庸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在文學學者看來,金庸武俠小說是五四以來新小說進化鏈條中的異數,既吸收了五四新文學和西方文學的結構模式,又兼容傳統詩文小說的文字、精神與氣質。

九十年代以來,許多有趣的金庸小說評析出自文化研究的視角。這類研究跳出文學賞析派的窠臼,轉而發掘金庸小說隱含的文化、社會及政治議題,諸如身分認同、民族國家、性別政治、成長主題、歷史記憶。其中,《鹿鼎記》和《笑傲江湖》往往受到文化研究派的倚重。宋偉傑1999年出版的《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是一例佳作。在胡漢恩仇、江湖想象與俠骨柔情的俗套之中,挖掘金庸小說潛藏的烏托邦衝動,從而超越單純的娛樂行為。

 

宋偉傑,《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

 

2016年,香港青年作家鄭政恆編輯出版《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一書,試圖立足金庸之書寫地香港的特殊性,再探其武俠世界。書中收錄馬國明的〈金庸與金融〉、田曉菲的〈從民族主義到國家主義:《鹿鼎記》,香港文化,中國的(後)現代性〉、以及史書美的〈性別與種族坐標上的華俠省思:金庸、徐克、香港〉等等論文,藉離散、海外華人等分析視角,重新考察身處邊緣的華俠文化想像。

 

藉金庸小說而言他物

金學氾濫之下,金庸小說早已不只是金庸小說,而成為某種通用的常識性素材。哲學家齊澤克曾放話「不敢問希治閣的就去問拉康吧」。正如齊澤克藉通俗文化(如荷里活電影)來講精神分析,以金庸小說為素材來闡發艱澀理論的學者和作家也有不少。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藍江身為資深金庸小說迷、當代哲學家阿甘本的中文譯者,便隱隱發現「金庸先生的小說世界裡早就蘊含了阿甘本用那些十分複雜而晦澀的文字來表達的道理」,因此撰文聲稱「讓金庸先生來幫助大家一起閱讀阿甘本吧」。他以獨孤九劍的奧秘呼應阿甘本《寧芙》一書對舞蹈藝術的詮釋,以《天龍八部》裡丐幫幫主喬峰的命運來解釋「赤裸生命」的概念,又藉《笑傲江湖》日月神教的治理方式分析何為「榮耀政治」:東方不敗通過將每一個神教教眾的普遍化和標準化,而令其反抗失效——因為任何反抗意味著在神教內部的生命形式的喪失。

 

鄭政恆編著,《金庸:從香港到世界》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沈旭暉則以金庸小說闡釋他的老本行國際關係,更尊稱金庸是同行前輩——金庸早年求學於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金庸的武俠小說不但觸及中國不同朝代的外族政權,更直接將國際關係的概念融入武俠世界,武林大會即是絕佳的範例。首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被沈旭暉比作國際政壇的韋小寶。他認為《鹿鼎記》韋小寶靠維持勢力平衡的敏銳觸覺,而長期遊走天地會、康熙清廷、俄羅斯等各大勢力之間,堪稱大外交家一名。
 
至於藉金庸小說而言他物者就更多了。比如「武俠商道」一類叢書,以「如何成為帶頭大哥」為由頭而大談管理學之道。近年內地自媒體蓬勃之下,也有藉金庸小說寫時評而發家致富者,比如媒體人王曉磊運營名為「六神磊磊讀金庸」的公眾號,粉絲數十萬。他往往拋出金庸小說的有趣細節諷喻時事,令那些從未涉獵過金庸原著,甚至連武俠小說都沒讀過的人也能興趣十足地追看下去。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