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的戲耍時光(下):完美玩具不存在,如同完美童年不存在
羅蘭.巴特對建基於微縮版「成人社會」的法國玩具世界感到焦慮。那麽在巴特心中,甚麽才是最理想的兒童玩具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玩具的物料說起。巴特認為法國布爾喬亞狀態的玩具一方面可從它們的形式——全然是功能性的特點得以辨認,另一方面則從其製造的物料中得見。新近玩具的製作材料都是人造化學的成品,而非來自於自然界。這些以塑膠與其他人造物料混合製成的玩具,有著粗劣又潔淨的外表,但對巴特而言,這種「過於理性」的材質破壞了人與物件接觸時會產生的快感、甜蜜與人性化的觸感。
巴特懷念的玩具,是懷舊而原始的木製積木玩具。在觸感方面,木製溫潤沉厚、柔韌又包蘊歲月磨礱淬勵:
「木料,不論它支持的是何種形狀,都能消除過於鋒利的傷人棱角和金屬的化學冷意。當兒童把它拿起、敲玩,它不會震動或發出刺耳的聲響,它擁有一種低沉而乾脆的聲音。它是一種親切與詩意洋溢的物料,不會將兒童與樹木、桌子、地板隔絕。木料不會損傷和毀潰;它不會粉碎,它會磨損,它能存在很長的時間,與兒童一同共存,逐少逐少地因著物件與手之間的接觸改變。」
木料的材質特性,使兒童能夠與自然環境保持聯繫;它不算光滑卻細膩的質感,讓兒童不會失卻撫碰、觸摸一個物件之時應有的感受性;而且它耐磨,能與兒童共度漫長的時光。巴特所懷緬的,是一種手工匠人與木製原材料之間般的玩耍/創作過程。
在材質之外,巴特同時認為木製積木與混合了人工化學材料製成的布爾喬亞狀態玩具相比,它的簡約與敦樸,為兒童提供了另一種學習世界的方式:
「兒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用創設有意義的目標,它們(積木)是否擁有一個成人的名字對兒童來說無關緊要;兒童並非以使用者的身份在展演自己的行動,他就是造物主。他創造會行走、會滾動的形狀;他創造生命(life),而非資產物(property)。」
無獨有偶,當羅蘭.巴特大力推崇玩具的自然化、簡約化,以求為兒童提供更大的創造空間之時,曾兩度獲得艾美獎的美國成人向系列動畫《機械雞》(Robot Chicken)卻對這樣的玩具設計來了個大諷刺。
在第八季的〈反斗奇兵邂逅 Pinko〉(“Toy Story Meets Pinko”)一集中,安弟的阿姨將一個全新的玩具——Pinko 送給安弟。Pinko 介紹自己是來自瑞典、根據「自由空間理論」(free space theory)設計的「創意物件」,並且批評胡迪的牛仔設定限制了兒童的想像、抱抱龍與巴斯光年都有暴力傾向;Pinko 一再重申自己是「中性」(neutral)的存在,當巴斯光年稱它為「先生」、要與它握手的舉動冒犯,強調只有安弟有權決定自己的存在形態與意義。故事的結局並不令人意外——依循著《機械雞》慣有的黑色幽默風格,當安弟拿起這個寫著「我是Pinko,我決定我是甚麼」的玩具時,厭煩地說了一句「好,你是垃圾!」然後就直接把它扔進垃圾桶了。當 Pinko 向其他玩具求助:「Hey, can someone give me a hand?」(嘿,有人伸出援「手」嗎?)時,巴斯光年這次也「知情識趣」地舉起自己的雙手說道:「誰說這些是『手』呢?」
點擊圖片,查看〈反斗奇兵邂逅 Pinko〉(“Toy Story Meets Pinko”)劇情:
與固定現實形象聯繫的玩具,其自帶的意義符號固然可能限制兒童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然而兒童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們對現實世界「半知半解」式的感受:兒童能夠辨認現實物件的形態、思考其存在的位置,但是他們尚未完全接受、理解所有物或人存在的「既有意義」,如此的心智狀態,使兒童能夠以「大智若愚」的方式,拆卸、分解、裝嵌、重建,並非完全沒有通達至羅蘭.巴特所言的「快感」、「甜美」、「詩意」與「創造」。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