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謎梵高》導演專訪:透露動畫設計底蘊 剖析劇情與現實之別
美到窒息的電影《情謎梵高》上映以來好評不斷。但是,導演為甚麼挑選這些畫作?這些人物跟梵高到底有關係嗎?電影中發生的故事是真的嗎?
我們和導演休魏奇曼(Hugh Welchman)詳細聊了聊這七年拍攝的艱辛歷程,並且對照劇情和導演夫婦多年研究的史實,帶大家來一次電影與現實的比較閱讀。
看完這篇再去看《情謎梵高》,你會別有收穫!
編輯:東寧(一条)
仰望梵高
《情謎梵高》的女導演多蘿塔科比拉(Dorota Kobiela)15歲就寫過一篇論文,探討精神疾病和創造力的關係,梵高正是她重點研究的案例。她苦心鑽研幾十年,可以說是充分理解畫家心中的孤獨與抑鬱。
後來,她遇見了未來老公休魏奇曼(Hugh Welchman)。休已經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動畫製作人,作品《彼得與狼》拿了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短片。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拍攝《情謎梵高》的七年征程。
56800張油畫組成的電影引起了無數人對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懷念,那位貧窮而偉大的畫家終於不再只是38幅朦朧的自畫像。梵高轉身的鏡頭,讓很多人忍不住眼淚滑落。
為了拍攝電影,兩位導演用盡了心力。多蘿塔前前後後搬了21次家,資金緊張時只能借住在親戚家裏。這或許就是藝術的魅力。為了梵高回頭的那個凝視,等待七年又何妨。
梵高給弟弟的信
—劇情— 《情謎梵高》中,梵高的房東發現了一封梵高生前寫給弟弟西奧梵高(Theo van Gogh)的信,交給了老郵差約瑟夫魯林(Joseph Roulin),魯林希望自己的兒子(阿曼德魯林 Armand Roulin)可以將這封信送還給西奧。於是郵差阿曼德開啓了送信的旅程,在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參與過梵高生活的人。逐漸熟悉了這位畫家後,阿曼德開始探尋梵高真正的死亡原因。
—現實— 最初想要將梵高畫作製作成動畫時,對兩位導演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完成56,800張油畫的創作,而是如何為梵高的畫作寫出最動人的故事。
兩個人思考了很久,直到休為了欣賞梵高信件的副本,在倫敦排了整整三個半小時的隊,突然想到用信作為引子講述梵高生前最後6周發生的故事。
弟弟西奧梵高
—劇情— 影片中阿曼德苦苦尋找的收信人,是文森梵高最親密的弟弟西奧梵高。西奧在哥哥去世6個月之後也離開了人世。郵差只能將信轉交至他的遺孀手中
—現實— 梵高生前的信件是如今探討其生平的重要證據。《梵高書信全集》中收錄了902封信,其中650多封是寄給弟弟西奧的。西奧是梵高最親密的家人和朋友,一生崇拜着自己的哥哥,堅信他會在未來有很高的成就。梵高在法國南部小城阿爾期間,西奧每個月會寄來150法郎支持梵高作畫,同時資助了高更、貝爾納等畫家,幫助哥哥在「黃房子」中組建理想中的「畫家之家」。
弟弟西奧梵高照片 以及疑似為梵高筆下的他:
文森梵高去世後,西奧瘋狂地紀念哥哥,辦畫展,參訪舊友,策劃出版傳記,行為舉止越來越像文森。直到6個月後,西奧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1914年,西奧的妻子在改嫁後,將他的遺骨遷至梵高的墓邊,並且將梵高與西奧之間的往來信件編輯成冊出版了《親愛的西奧》。
只可惜梵高並沒有為西奧畫過畫,只有上面這一幅梵高的自畫像,被一些研究員認為實際上畫的是西奧,畫面上鬍子的顔色、臉型和耳朵的形狀和梵高有很明顯的區別。不過這一觀點還有待商榷。
送信人阿曼德魯林
—劇情— 阿曼德是片中的男主角,本來對梵高沒甚麼好感,父親苦口婆心說服了他去送信。在途中,隨着阿曼德無限靠近梵高的生活,他對這位畫家的認識也有了改觀。
—現實— 梵高在阿爾認識魯林一家時,阿曼德正在當鐵匠學徒。後來他參軍到北非突尼西亞服役。梵高曾經為老魯林和他的家庭成員畫過很多的畫。但是與阿曼德並沒有太多的交流。
老郵差約瑟夫魯林
—劇情— 片中希望阿曼德送信的是老郵差約瑟夫魯林,是梵高生前的好友。
—現實— 1888年到1889年期間,梵高居住在阿爾的「黃房子」,這段時間也是梵高的創作高峰期。約瑟夫魯林的大家庭讓梵高多少得到了家的安慰。直到後來高更搬進了「黃房子」,性格和藝術上的分歧導致兩人衝突連連,一向喜歡自責的梵高,將所有錯誤攬在了自己身上,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最後也正是老魯林將梵高接回了家。
眾多老郵差肖像中,《約瑟夫魯林肖像》被瑞士藏家以私售形式,以5800萬美元賣給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星空下的咖啡館
—劇情— 《情謎梵高》的畫幅比例使用的是「學院比例」,這是1940年代荷里活盛行的膠片比例,1.37:1。梵高使用不同尺寸的畫框,而這一電影畫幅比例更接近於梵高最常使用的畫框比例,這也是為甚麼在的熒幕上觀看,兩側會有黑色的遮幅。
—現實— 這幅《星空下的咖啡館》是梵高很出名的畫作,畫中的咖啡館是梵高在阿爾經常光顧的地方。多蘿塔和休擔當不起對它的任何改動,於是他們採用移動鏡頭向觀眾完整展現了這幅有些長的傑作。
畫具商店老闆唐基老爹
—劇情— 唐基老爹是梵高在巴黎時認識的畫具商店老闆,《情謎梵高》中他向阿曼德講述了梵高和弟弟西奧之間的故事。
—現實— 現實中的唐基性格親切溫和,允許畫家賒帳。店中時常幫畫家們擺放畫作,畢沙羅、塞尚和高更的畫也常在店裏出現,當然,櫥窗中也曾擺過梵高的一幅畫。老爹是欣賞梵高的,梵高自殺後也參加了他的葬禮。
唐基老爹背景中看似與油畫有些衝突的東方元素,是梵高臨摹的日本浮世繪版畫。當時東方藝術的流行在梵高的畫作中經常可以感受得到。梵高也經常到唐基的商店購買浮世繪。
通宵營業的夜間咖啡館
—劇情— 影片中阿曼德在一個咖啡館睡了一晚,這裏的情節設置很合理,因為這家咖啡館就是以通宵營業出名的。
—現實— 這幅《夜間咖啡館》久負盛名,目前收藏在荷蘭的克勒勒米勒博物館內。畫面中描繪的咖啡館是梵高在阿爾搬入黃房子之前居住過的,24小時營業,這幅畫正是梵高花了兩個通宵創作的。現如今這家蘭卡散爾咖啡館(Le Cafe La Muit)依舊存在於法國阿爾的形式廣場上。
嘉舍醫師的女僕
—劇情— 阿曼德到達奧威爾(著名的梵高小鎮)後,遇到了嘉舍醫師的女僕,這位女士對梵高極度厭惡,梵高生前古怪抑鬱的性格就是由這位女士傳達的。
—現實— 女僕的形象取材於著名油畫《麥前的農婦》,這幅畫也是梵高賣價最高的作品之一,被美國一位賭場俱樂部和房地産公司老闆史提芬永利以4750萬美元收入囊中。至於這位農婦生前是不是像女僕一樣厭惡梵高就不得而知了。
瑪格麗特嘉舍小姐
—劇情— 嘉舍小姐在《情謎梵高》對梵高很是欣賞,是能夠解讀梵高內心的知己。
—現實— 《在彈鋼琴的瑪格麗特嘉舍》是1889年至1890年梵高居住在巴黎附近的奧維爾時創作的。這幅畫長1米寬50厘米,其比例在繪畫中比較少見。為了更好地呈作品的原始效果,導演想像着梵高從屋外望着屋內的瑪格麗特,為她畫畫的場景,於是將門框作為前景。
這幅作品是梵高的得意之作。他曾經在信中提到過「作這幅人像畫很愉快」。至於嘉舍小姐本人,對這幅畫並不滿意。她覺得背景的綠色太過奇怪。現實中嘉舍小姐對梵高也是比較提防,只幫梵高做過一次模特。
拉武旅館的艾德琳拉武(Adeline Ravoux)
—劇情— 阿曼德到達奧維爾後住在了梵高當時居住的拉武旅館。在這裏,拉武家的大女兒向他描述了梵高的最後一段時光。
—現實— 艾德琳拉武是拉武旅館老闆的大女兒,梵高當年是在拉武旅館的房間去世的。梵高為她作畫時艾德琳只有12歲,梵高去世時小姑娘也只有13歲,所以關於梵高的一切,艾德琳大部分是從父母那裏聽來的。後來她接受了無數次的採訪,關於梵高的內容也開始出現前後矛盾,與嘉舍家的說法口徑不一致,使梵高在奧維爾這段時期的故事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而拉武旅館也被經營成了百年老店,當然現在變成了旅遊景點。
馬蘇里醫生
—劇情— 阿曼德開始懷疑梵高並非死於自殺後,找到了馬蘇里醫生。醫生引出了文森死亡的另外一個版本——誤殺。馬蘇里醫生認為梵高的傷口是從一個罕見的傾斜角度射人身體,停留在脊柱附近,讓人不得不懷疑,槍是遠距離射入體內的。
—現實— 這一段取材於《在永恆之門》,是梵高在聖雷米瘋人院接受精神治療時畫的。畫面中的老頭是一位住在精神病院的無名老兵。運用這一形象,導演引出了梵高死於誤殺的猜想。
紈絝子弟雷內薩克里頓
—劇情— 很多人懷疑是雷內薩克里頓誤殺了梵高。這位紈絝子弟在奧維爾總是捉弄梵高。
—現實— 這幅《戴寬邊帽的男孩》被推測可能是雷內的速寫圖。雷內在奧維爾生活隨身也佩戴手槍。梵高去世後,他們舉家搬走了。雷內後來成為一個很成功的銀行家,活着時也曾接受過採訪討論梵高。他沒有親口承認過自己的誤殺行為,事情的真假還有待討論。
梵高的醫生保羅嘉舍
—劇情— 影片的最後保羅嘉舍醫師終於隆重登場了。他本身是個矛盾體,與梵高的關係也很具爭議。他是梵高在奧維爾小鎮的主治醫師,一位精神病專家。他羡慕梵高的才華,無比熱愛梵高的作品,甚至自己臨摹。他堅持認為是梵高自己放棄了生命,責怪自己將西奧患有梅毒這件事情告訴了梵高,讓梵高意識到自己是弟弟的拖累,最終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
—現實— 嘉舍醫師熱愛藝術,和很多印象派畫家都有交情,畢沙羅和塞尚都是他的座上客。他本人的性格卻是神經過敏,容易衝動。梵高寄給西奧的信中經常提起嘉舍醫師,有的時候說「他比我病得還嚴重」,有時候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醫生,他的職業和信仰激勵着他。」
梵高將子彈射入體內後,嘉舍醫師和一名當地的獸醫商量後選擇了保守治療——條件不允許,所以甚麼也沒有做,任憑梵高的生命一點點消逝。
梵高為嘉舍醫生創作過兩幅畫像,其中一幅(另一幅收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在1990年佳士得拍賣會以8,250萬美元成交,被日本大昭和紙制的前總裁齊藤良平拍走,然而齊藤良平負債死去後,這幅畫在國際藝術市場上消失,至今下落不明。這幅畫可以說是梵高最值錢的作品。
更多梵高作品原畫:
那些梵高到過的地方
影片中還有很多梵高曾經走過的地方,1886年梵高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美術學院學完畫畫後,同西奧前往巴黎。
《德拉加萊特的紅磨坊》就是巴黎街景的一角。巴黎之行成為梵高藝術上的轉折點,他接觸到早期印象畫派藝術,改變了自己原先陰鬱的畫風。也發現自己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
《阿尼埃爾塞納河大橋》是梵高在巴黎與弟弟居住時畫的。1887年當代法國藝術運動期間,他結識了土魯斯羅特列克、高更、畢沙羅、秀拉和塞尚,並參加印象主義畫家們的集會,從馬奈、莫奈、雷諾瓦的光色變幻的色彩價值中受到啓發。
1888年離開弟弟的梵高,在阿爾開始了新的創作,《隆河上的星夜》展示了阿爾的隆河上的夜景。
他開始認為作品的真正價值在於誠實體現個人的感受,將強烈的情感融入畫作,他在給西奧的信中說道:「我經常神志不清,意識不到自我,畫面就像夢幻一樣沖我而來。」《向日葵》也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
1889年2月,梵高第二次精神病復發。他白天在自己工作室裏畫畫,到了晚上住進醫院。阿爾城的一些居民遞交了一份申請:請求當地政府對梵高進行隔離。同年5月,梵高第三次發病,他自願來到離阿爾25公里的聖雷米。
著名的《星夜》(《星空》,又名《星光燦爛的夜空》)正是1889年5月梵高在聖雷米接受精神治療時創作的。也就是這個時候,梵高不再重點强調印象派的光影,開始融入强烈的個人情緒,向表現主義靠落。這幅畫也是梵高少有的,不靠直接觀察對象,而是用虛構的形與色,憑想像創作氛圍的作品之一。
1890年梵高搬到奧維爾接受嘉舍醫生的治療。
《麥田群鴉》是梵高臨終前的幾幅作品之一,很多人誤以為這是梵高最後一幅作品,甚至說正是在描繪這幅畫時飲彈自殺,但是並沒有證據支撐。不過這幅畫確實是梵高自殺的同一個月畫的,畫面壓抑嚴酷的天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梵高狂躁激烈的內心。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