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青書店誌(三):「誠品級」的茉莉二手書店|董牧孜
編按:
在電子書勢不可擋的年代貪戀紙本書的靈韻並不出奇,奇特的卻是,當整個出版和書店行業因數位技術而日趨夕陽,台灣竟有大大小小的書店逆流而生,爆發出極強的生命。這幾年吹「哈台風」,相比香港二樓書店的擁擠和逼仄,台灣書店似乎更有令人嚮往的文青滋味。你以為台灣只有誠品?值得一訪的獨立書店太多了,它們姿態各異。
觀光客逛書店是看風景,但書店絕不僅僅是城市的裝飾。【台灣文青書店誌】系列是01哲學編輯的觀察手記,它可以像旅行參考手冊那樣帶你更「專業」地逛書店,但是,你也可以把書店視作一個理解台灣社會文化脈絡的公共空間,舊時代與新時代的人事如何在這裡相遇。在接下來的系列手記當中,我們將一一道來那些奇妙的台灣書店……這期介紹的茉莉二手書店是一家「很誠品的二手書店」,它將舊式的二手書市翻轉成為台味十足的小確幸產業,在新世紀的舊書店革命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儘管不少論者對「小確幸」這說法頗有微詞,但它還是不可阻擋地在兩岸三地流行起來。如果說大陸年輕人對於小確幸的熱愛往往過於做作,那麽香港的小確幸則因過於「昂貴」而像是自我欺騙了,所以,實話說,台灣是最自然地讓人領會到何謂「小確幸」的地方。對於一個窮困書蟲而言,沒什麼比買書平且佳是更為「微小而確定的幸福」了——儘管「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情形不可避免。
在台灣,茉莉二手書店絕對是我心目中最「小確幸」的書店。
點擊查看更多茉莉書店的照片
當新書成為廢品⋯⋯
「我得邀請你們跟我一道進入打開的、狼藉遍地的箱簍中。空氣中彌漫著木屑塵埃,地板上遍佈紙屑,我得請你們跟我涉足於在黑暗中待了兩年後重見天日的成堆書卷,從而你們興許能夠和我分享一種心境。」
自詡藏書家的本雅明在《打開我的藏書——談談收藏書籍》那篇著名文章裡描述他那混沌卻井然有序、「還沒沾染歸列有序的淡淡乏味」的珍藏時,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卻是二手書市那種典型的昏暗與雜亂。
然而,二手書市所做的畢竟是書籍「蒐集」而不是「收藏」,那些帶有前主人印記和餘溫的書,如今作為回收的待售物而凌亂擺放時,又重獲商品屬性。可在今天,書籍無論是作為商品還是藏品,其壽命都大大縮減了。更新疾速的出版市場、愈發侷促的城市居所以及電子書的風行都驚人地拉近了「新書」與「廢品」的關係——古人言「敬紙惜字」,今天的紙本則如同H&M那樣的速食時尚,極易遭到遺棄。於是,二手書的回收與流通,也就不單是個人層面的愛好與收藏,在更大層面上也成為環保的關鍵一環。
台灣向來是有舊書市場傳統的地方,但更早期偏向古籍文物或是禁書的蒐集,而不是對出版業過量生產的二度消化。1949年以來大陸南來文人和日殖時代本地文化人所共同造就的書市系統之中,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的空間版圖內,新新舊舊的書冊從地板堆到天花板。然而這幅散漫光景在2000年以來有了不同,二手書市的傳統,被幾家做得出色的二手書店徹底改變。茉莉二手書店就是其中一家。
走進茉莉,第一眼你絕不會認為這是一家二手書店。它實在太「誠品」了,是誠品式「小布爾喬亞情調」的裝潢。窗明几淨,內裡寬敞,玻璃門自動為你敞開,空氣裡瀰漫著古典或爵士樂。所有書籍如同新書店一般分專櫃、按主題陳列,但細看卻不是那些大同小異的暢銷新書,每一本書留有使用過的痕跡,但卻擦拭得乾淨。茉莉的藏書很多元,文學書目尤其豐富,詩集、東洋文學、推理區分詳盡;有哲學思潮、馬克思主義的專列;甚至還有影音館。那些漂亮的雜誌鋪陳開來,要細看才能發現出版時間的古早。雖說店面新式,逛舊書店時那種驚喜與未知的尋寶感覺卻沒變。
邊喝咖啡邊聽音樂邊看書,茉莉二手書店看似是專屬的文青style,但實際上它的常客卻形形色色:午餐後閒逛的學生,工作日下午來搜尋年輕時代讀物的老人,選購目標明確的上班族,還有跟隨媽媽看童書的小孩⋯⋯這間書店已經相當社區化了,作為城市人休憩和汲取的場所,它比想像中更普羅大眾得多。為喜人價格所激起收藏慾,很容易令人在毫無推銷的狀況下就一不小心買了過多。
被消費社會所需要的「新的舊書店」
沒錯,茉莉二手書店是那種讓貧窮書蟲瞬間感到「小確幸」和滿足感的舊書店,而這種小確幸無疑是一家書店商業頭腦的體現,是企業化管理和制度化經營的結果。茉莉的發跡史便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舊書店」。
2000年的時候,舊書店「茉莉」第一次在台大附近出現。它屬於一對夫妻,蔡謨利與妻子戴莉珍各取名字中的一字,諧音「茉莉」,這是店名的淵源。老公從前是「7-11」的店長,繼承了自己的家族企業,把自家原本位於光華商場地下室22號、僅有三四坪大的舊書攤搬到了這裡。老闆做超商的管理經驗對於二手書市而言是完全新鮮的,老闆娘又是頗有心思和創意的人,於是將店舖打理成超商那樣的明亮整潔,又改善陳列,翻修書架,將酒精擦拭過的舊書重新歸類擺放,還發會員卡,做起了促銷活動。在世紀之交,沒有一家台灣舊書店曾這麼做過。
僅管茉莉在台灣的二手書店當中也並非一枝獨秀,但當它花幾百萬新台幣將二手書店做出「像家一樣的氛圍」、「走道至少一米寬」的樣子之後,越來越多的二手書店也開始這麼去做。後來,茉莉店長向台灣遠流出版社副總編輯傅月庵先生取經時,這位以愛舊書聞名、寫過《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的資深出版人乾脆辭職,在2009年做起了茉莉的執行總監。至2011年,茉莉已經擴展到六家分店了。
茉莉的聰明,或許不止在於採納誠品那樣的裝璜風格及經營模式,它在運營理念上真正把握到了二手書在消費主義時代的核心精神。書的閱讀性有階段性,十幾歲時讀瓊瑤、三毛,但成年後便丟到一旁了,但新一代的小孩子卻要讀。在生產過剩的時代,將書店做變成一個循環的平台,有了代代相傳的社區意味。茉莉的理念很清晰:「敬天、愛人、惜物」;「環保回收」、「雇用殘障」、「所得撥捐」,這實際上是在社會大眾中推廣資源再利用、循環閱讀。雖陳義甚高,但卻能透過一系列具體而合理的經營而落實到細微實處,比如令讀者帶來舊書和包裝袋;定期標識汰擇「舊書」等級,轉為贈物。如是一來,新舊的循環也能快速完成,騰出空間,每天都有「新書」上架,即便每天逛,也常有驚奇發現。
書店同樣是社會需求的縮影,當社會發展到某個轉折,新的書店便要出現以滿足這種需求。正如當年台灣需要誠品那樣的新書店,茉莉就是當時所被需要「新的舊書店」,有關茉莉二手書店的報導曾這樣說。這樣一家「很誠品的二手書店」,它的出現為今天的消費文化社會所需要,而它也正正改變了二手書店的經營生態,將舊式的二手書市翻轉成為台味十足的小確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