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派:只屬於日本的極簡主義
Art Express:
物派是個日本藝術流派,專注於表現原材料本身的表現力。他們透過各種與環境的互動,表現出同樣物件在不同時態下的形態,此流派受日本佛教觀念影響。
位於日本四國直島的李禹煥美術館,是每三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節的重點美術館。然而,怎麼一個韓國名稱的藝術家會在日本有個冠自己名字的藝術館呢?當中正是一個日本藝術流派——物派(もの派)在六十年代後期聲名鵲起的故事。
物派指的是用石、木、紙、棉、鐵板等基礎材料,原原本本地以這些材料呈現的藝術,而不將其轉化成其他的成品。此派藝術家旨在重塑物件與所在空間的互相依存關係。物派藝術流派於1968年嶄露頭角。関根伸夫的《位相–大地》於此年在神戸的須磨離宮公園建成。他在那裡挖了一個深二點七米的圓柱坑,在旁邊建造一個同樣高度的圓柱;透過洞與柱指涉大地的變化與表現力。《位相–大地》這名稱亦暗示著物派對於展出空間以及展出方式的自覺,命名中的「位相」暗示,與其說是捕捉大地的本質,不如說是捕捉大地不同的形態。此種看法受禪宗「諸法空相」的看法所影響,即所有狀態都不是其「本質」,每一種面相,都只是緣生緣滅的結果。
七十年代前後,有三個主張物派不同方向的團體幾乎同時出現:分別是「李禹煥 + 多摩美大派」、「日本大學藝術學系派」以及「藝大派」。然而他們同時出現並非約定而為,而被藝評家峯村敏明視為對社會環境的偶發但同時的回應。他們對日本工業化既愛且恨,同時亦受到美國極簡主義、概念藝術、大地藝術以及貧窮藝術等流派的影響,催生了「物派」。
三派當中,又以「李禹煥 + 多摩美大派」最為國際藝壇熟悉。究其原因,乃因為文首提及的藝術家李禹煥同時亦是物派的關鍵理論家,在日本大學研究哲學,熟讀現象學的李禹煥,他為関根伸夫寫了《超越存在於虛無——関根伸夫論》(存在と無を越えて–關根伸夫論)一文,被視為開山理論寫作。他隨後又出版了藝評《場.相.時》(1970),進一步建立「物派」的基礎美學框架。因為李禹煥的藝術成就,他在2009年獲日本政府授勳。2010年與安藤忠雄合作的美術館在直島開幕,以資紀念。
藝評家峯村敏明指出,理解/觀賞「物派」藝術主要可從三個方向出發:
一、透過異質材料的對照,抹除對被展出材料的視覺理解,而轉至關注那材料的某些基本特性(例如石頭的硬、水的流動諸如此類)。
二、與單一材料的多種「相遇」:此處有多少「偶發藝術」的影子。透過與單一材料不同時間、不同場景的相遇,呈現單一材料的多義性(例如日晷因應日照不同的角度呈現不同的形態)。
三、材料與場地的關係。這與「特定場景」有關,材料必須在特定場景下才有其美學效果,例如豐島藝術館裡面的「水」與極度疏水的建築物料,使裡面的水四處流動而不會被吸收的狀態。
「物派」藝術在七十年代中後期息微,然而它仍是國際藝術史上其中一個知名的東亞藝術類型。「物派」拓闊了大地藝術、極簡主義等流派的可能性;並更加注重現成物、大量生產的商品以外的「物料」表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