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表現主義:內心無意識的釋放

撰文:潘翊
出版:更新:

Art Express: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一批美國畫家為核心的美術運動此流派大體分為兩種繪畫風格:行動繪畫 (Action Painting)和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代表藝術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等。



抽象表現主義被視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運動。二戰時期,西方藝術的重心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紐約。戰時歐洲一片混亂,藝術發展也受到了戰爭影響,不少歐洲藝術家逃到較遲參戰的美國繼續從事藝術。碰巧美國在經歷了大蕭條後,經濟逐漸復甦、繁榮,有充足的經濟力量支持藝術試驗,移民藝術家與美國本土藝術結合後導致了新的觀念和風格的誕生。到了60年代,抽象表現藝術不僅被廣泛接受,而且成為了主導西方藝術的潮流。它對傳統藝術進行了徹底的革命,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藝術運動。


當時的藝評家認為抽象表現主義繼承了巴黎的現代主義,並把現代主義推向了癲峰,因此又稱作美國高度現代主義。代表藝術家包括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等等。繪畫風格方面主要分為行動繪畫 (Action Painting)和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兩種風格。

繪畫不只是密室創作

 

抽象表現主義代表人物波洛克在自己的穀倉裏作畫

 

長久以來,藝術家都在畫室中完成畫作。波洛克是少數洞悉繪畫這動作有它的表現力的藝術家。波洛克是當時行動繪畫的領導者,他的作畫過程好像在畫布上表演:把畫布放置在地上,然後他像踏著舞步似地在畫布上面邊走邊畫,用棍棒蘸上油漆, 以滴畫的方式進行創作。1952年,藝評家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這樣評論:

在某一時刻,美國畫家一個接一個的畫布開始變成行動的埸所,而不是複製、再設計、分析或「表現」真實與想像的物體空間。在畫布上的不再是圖畫,而是事件。

行動繪畫在當時極具革命性,羅森伯格稱這種畫作是無形式的、即興的 、動感的、有生命力的、技巧自由的藝術,能刺激觀察力,而非滿足傳統藝術欣賞的趣味性。它的畫風粗獷和自由,恰恰展現了當時美國人崇尚自由及勇於創新的生活藝術,同時隱含著現代人內心焦慮和苦悶的悲劇情調。

 

Autumn Rhythm (Number 30), 1950

藝評家對波洛克的畫作有著不同的詮釋,以作品《秋天的韻律》(Autumn Rhythm)為例,形式主義評論家認為線條在畫中不再有區分物體與空間的作用,線條的存在有著自身表達美感的目的。線條的用意不再營這立體感,而是在平面上表達了自身的美感和組織性。

 

畫中顏料只有幾個簡單的顏色,但其線條和筆跡有很強的表現性。形式主義評論家格林柏格(Clement Greenberg)稱波洛克是形式主義的瘋癲表現。

 

 

亦有評論家認為波洛克的畫作是無意識的再現。波洛克的作畫方式主要以任意揮灑的進行方式與沙畫的手法相似,而強調自動化的繪畫方法目的是浮現無意識的痕跡。作畫過程中,畫家把內心的無意識釋放於玩沙子過程中。

 

極簡主義的先聲:怎麼用兩種色繪畫

 

Orange and Yellow, 1956

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是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著重於純粹的視覺體驗,並與行動繪畫一樣常在大畫布上進行創作。色域畫家視畫布為唯一一個單一的面,意圖減低主題與背景之間的分野。色域繪畫與形式主義的主張對應,強調繪畫的平面性,著重平面的特性本質,拒絕創造三度空間的繪畫形象。另外,純粹的色彩表現,則讓世人重新關注繪畫表現的可能性與極限,為後來的極簡主義打好基石。

 

在兩種繪畫風格中均可見對形式主義在理論上的擁護支持,藝評家紛紛指出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與形式主義特質相對應之處。也因此在歐洲盛行點彩派或無形式藝術的時期,抽象表現主義成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潮流。這項潮流的發展直至六十年代才告一段落,其中心思想由達達、普普藝術、極簡藝術等次世代潮流承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