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工藝要與藝術享有同樣的尊榮

撰文:陸鹿
出版:更新:

Art Express:

Bauhaus一名是德文中“Hausbau”的逆位,意思為房屋建構包浩斯學校致力結合手工藝、工業與美術設計課程,實用藝術是包浩斯美學宗旨因為納粹勢力崛起,包浩斯學校於1933年關閉;後來於美國芝加哥重開,延續至今

 

要說香港的其中一座標誌性建築,似乎不得不提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明設計的中銀大廈。事實上,貝聿明與包浩斯(Bauhaus)風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之時,師承現代設計學校包浩斯創辦人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雖然包浩斯學校的開業時間只有1919至1933年短短十數載,但是,包浩斯在搭建設計與工業技術的橋樑、打破純藝術主導地位並且令藝術的發展方向邁向實用藝術等方面努力,與俄國結構主義對藝術實用性的理念遙遙呼應,在藝術史中留下璀璨成就。

 

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德國建築師,包浩斯學校創辦人

1919年, Kunstgewerbeschule (藝術與手工藝學校)與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unst (美術學院)合併,組成了包浩斯學校。Bauhaus一名是德文中“Hausbau”(house construction)的逆位,意思為房屋建構。包浩斯的辦學理念為以下三項:一,聯合畫家、雕塑家與手工藝人連成一線,在各種技術和諧地合併在一起;二,將手工藝提升到與純藝術享有一樣的地位;三,與國內的手工藝與工業領導建立即時的接觸。第三點乃基於對當時德國國內環境的考量,與手工業聯合是讓包浩斯在戰後蕭條的經濟環境中繼續生存下去。

 

包浩斯學校獨特的師徒架構,同樣為人津津樂道。所有的學生,必須通過為時六個月的寄存課程(稱為Vorkurs),在其中學習形式與顏色的規則,熟悉不同物料的特性,學生可以在這些基礎課程中發展自己的創意。隨後,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訓練工作坊,工作坊的範疇包括木工、金屬工、彩色玻璃製作、針織與印刷。這些工作坊由工場師傅——一名手工藝人(稱為Wermerister)與設計師傅——一名藝術家(稱為Formmerister)運行。藝術史家Frank Whitford解釋道:「前者教導方法與技術,後者則與手工藝人緊密合作,向學生介紹創意的奧秘,幫助學生創造出自己獨有的設計語言。」而上述的培訓最後導向的,是讓學生接受建築設計學習。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分別稱為「入門生」(journeymen)與「實習生」(apparentices)。

 

當時包浩斯學校教學團隊的陣容鼎盛。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克利(Paul Klee)都曾經是校內的Formmerister。當時,由於包浩斯對學生的要求相當嚴格,許多學生在基礎課程後被拒絕繼續參與課程。因此,包浩斯學校於14年內只有約1250名學生,也就是平均一屆也不足100名學生。

 

克利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是德國哲學家本雅明〈歷史哲學論綱〉其中一項靈感來源

包浩斯學院的14年生命絕不平坦。在1924年,學校便因為德國右翼的壓力而關閉,只能移至德紹(Dessau)重開。此時的包浩斯學校風格大變,以美術學院自居,同時放棄為了減低學術主義而將「教授」(professors)命名為「師傅」的堅持,Wermerister-Formmerister的教學系統從此消失。

 

雖然創辦人格羅佩斯一開始就將學校的最終目標訂立於建築範疇(由Bauhaus一名即可了解),但是要到1927年,校內才成立了建築學系。他指派瑞士建築家邁耶(Hannes Meyers)擔任學系教授,其後更成為包浩斯學校校長。當時,邁耶以馬克思主義理念將學校導向社會學的方向發展,在學期課業當中大量加入政治元素,此一舉動與原先學校的基調完全不同,令不少師生大為反感——摩荷里·納吉(Laszlo Moholy-Nagy)在邁耶上台之後馬上就辭職了。邁耶希望包浩斯的產品可以滿足「必須品的需要而非奢侈品的需要」,鼓勵工作坊製作可以量化生產的商品。他的進路為學校帶來了可觀的經費,卻引發了許多職員的不滿——他們討厭邁耶令政治宣傳凌駕於美學之上的管理觀念。

摩荷里·納吉(Laszlo Moholy-Nagy),在德國包浩斯學校關閉後,於美國芝加哥繼續延續包浩斯精神

在各方要求下,邁耶於1930年被強令辭職,由德國建築師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任校長。當時,納粹黨在德國的勢力日漸強大,凡德羅希望能解散校內的政治協會,避免學校成為右翼的攻擊目標。然而,在邁耶管治期間,馬克思思想已在校內羽翼豐滿,擁戴馬克思思想的學生為數眾多,他們的一次校內會議幾乎引發暴動。雖然凡德羅努力壓制校內的政治活動,但依然難逃納粹黨的禁令——1933年4月,包浩斯學校宣告關閉。

 

幸而,包浩斯的種子並未因此而枯死。在邁耶擔任校長期間辭職的納吉與其他藝術家,轉往美國之芝加哥設立新包浩斯(現為伊利諾工科大學),凡德羅亦在此重執教鞭。包浩斯在成立初期的理念,反而在美國開花結果,大概可見藝術重心從歐洲轉移至北美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