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宇宙萬物生化的整體過程丨李麗珠
漢唐時期,佛教興盛起來,他們建立了自己的佛法傳承譜系,謂之傳燈。為了對抗佛教的傳燈譜系,從唐末韓愈開始,儒學家一直試圖建立自己的道統傳承譜系。不同儒者對於孔孟之後的道統傳承問題有不同的譜系,在比較有代表性的南宋理學家朱熹所列儒家道統譜系之中,周敦頤被奉為孟子之後接續儒家道統的第一人,宋明理學開山的地位由此確立。朱熹之所以選擇周敦頤,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周敦頤的《太極圖》思想正契合了此一時期儒學復興的需要。漢魏之後,佛老興盛,以高深的學理思辨性吸引了很多儒者的注意,儒學式微。為復興儒學,宋儒為傳統心性理論尋找形而上學的本體根據,以易學天人之學為基礎性理論資源,建立天道論與心性論相貫通的理論體系。周敦頤的《太極圖》正屬於宋儒所尋找的宇宙天道論。
何為《太極圖》
如圖所示,《太極圖》是一幅五層立式宇宙生成圖,自上而下描繪的是宇宙萬物生化的整體過程。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將這一過程進行了描述: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自上而下,第一個圓圈為「無極而太極」,這是宇宙生成過程的起點,太極是萬物生化的根源,太極無形無相,是宇宙起源的初始狀態。第二個圓圈為陽動陰靜,左半圈為「太極動而生陽」,右半圈為「動極而靜,靜而生陰」,無形無相之太極動靜生成陰陽二氣。第三層為陰陽二氣的交感變化生化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不是於陰陽之外別有所生,是陰陽二氣截做五個即為五行,五行既生,則萬物造化發育的材料已具備。第四圈為男女生化,此處男女並非獨指人而言,牛羊草木皆有牝牡、雌雄,萬物皆然,五行之氣按一定順序交替出現形成了四時更替,二氣五行交感和合生化男女,陽為主陰陽混合成男,陰為主陰陽混合成女。第五圈為萬物生化,男女、牝牡有生之後,方漸漸生化萬物。萬物生化日新變化無窮,整體宇宙呈現出盎然生機。
聖可學乎?《太極圖》中的修養論
以上,周敦頤通過《太極圖》描繪了太極到萬物的宇宙生化過程。周敦頤作為儒家學者,描繪宇宙生成過程的目的是為了解釋人性倫理問題。宇宙生成過程屬於實然描述,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加入價值判斷呢?周敦頤在宇宙生化框架中加入「誠」這個概念,用「誠」貫通天人物我一體的宏大宇宙。
對「誠」這一概念的論述主要出現在周敦頤的另一著述《通書》中。「誠」之本意是形容詞,即真實無妄,周敦頤將「誠」深化為一個本源意義上的至善之道。宇宙創生的過程中,太極將誠下貫到創生的事事物物(包括人)本然性命之中,萬物性命之中本然的具有誠。這就使得萬物具有了終極之善的支撐,這是人能夠做工夫以成就聖賢的根據,是修養工夫論能夠成立的前提。
在周敦頤看來,無欲主靜是修養以成就聖賢的關鍵。萬事萬物形成之後,有善有惡。人稟宇宙之靈氣生成之後,受外物所感而生成善惡之種種行為,只有主靜踐行中正仁義之道才可成聖。
周敦頤在《通書》中也曾回答過別人的疑問:「『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
現實人生中充滿種種的感性欲望,人被這些物欲所困而與至善之誠體相離,無法體誠達聖。在周子看來,成就聖學的關鍵就是要專一,純一,即無欲。周敦頤所講的「無欲」是修養工夫論的一種理想狀態,不過他當然知道純然無欲很難做到。周敦頤講無欲,強調的是相比於種種感性慾望,君子所求應是「道」。聲色臭味的感性欲望不應是君子所求,天地間至尊至貴之道德才是人應追求的。現實人生中,普通人日用常行之中也應節制感性欲望,保持專心純一。
《太極圖》淵源問題
《太極圖》作為一個五層立式生成圖,其中陰陽、五行等概念跟一些道家圖式有類似之處,所以關於《太極圖》的淵源問題,學者有很多討論。南宋理學家朱震將周敦頤《太極圖》上溯至道家陳希夷之《無極圖》,由此周子思想中不可避免的帶有道家思想的成分。清朝考據學興起之後,一些考據學家如毛奇齡,認為周敦頤的《太極圖》出自漢代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中的《水火匡廓圖》、《三五至精圖》,周氏《太極圖》本自釋、道二家。
但以上這些看法早已被後世學者證偽,周敦頤之前,太極的若干因素可能存在,比如陰陽、五行等,但這些是儒道共用的因素,關鍵是看其表達的思想。周敦頤的《太極圖》描繪出自上而下的宇宙生成過程後,還關注自下而上通過修養工夫回復到太極至誠的過程。類似圖式的道家,關注的卻是自下而上通過內、外丹交修實現白日飛升,與天為一從而長生不老。所以說,從思想內涵來看,周敦頤之《太極圖》應為自作。
宋明理學可以說是孔孟之後儒學發展的第二高峰,被後世奉為理學開山的周敦頤對儒學發展到第二高峰——關注心性義理的理學有破暗之功。他扭轉漢唐性三品說,漢唐時期,為解釋現實人生中人性的複雜狀況,性三品說占主流。人性有善有惡,可分為善、惡、中三種,而且高下不可轉化。周敦颐不同意性三品說,他重新接續了孟子的性善論,通過《太極圖》上接天道,天道將本然之誠下貫到人本然性命之中,人的本然之善性擁有了天道之誠的支撐。所以說,周敦頤被封為道學宗主、理學開山可謂持之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