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ART 光影藝術祭】重訪歐洲人文主義:達文西繪畫展管窺
興起於14至17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文主義將「人」的概念高度理想化了。
今天的歷史學者會告訴我們,這種人文主義的「人」之所以能夠形成,多半由於那時候意大利北部商業繁榮,封建制度出現鬆動,一些中世紀法律遭撤銷,知識與精英階層為了配合經濟、政治發展,旨在藉助高舉人文價值來從被後人稱為「黑暗時期」的中世紀中脫出身來。然而,也許恰恰是由於這種對人的概念的高度理想化,復興運動和人文主義的影響所能觸及的就局限於文學、繪畫、建築等領域,當時絕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實與中世紀差別不大,並不能享受多少人文價值關懷。
作為彰顯了歐洲人文主義理想、堪稱「人」的典型的李奧納多·達文西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中成長起來。在現代人眼中,達文西是一位散發耀眼光芒的天才,是接近二十門人文及科學學問的專家,是對事物充滿好奇、滿腦新奇點子的發明家,更是當時最偉大的畫家。他的畫作通過捕捉各種生活細節——從音樂家手中握住的樂譜草稿到人物背後窗外天空的藍色——將人文氣息及自然實景帶入油畫。
達文西特別擅長描繪人物的面孔與神態,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基進的藝術開拓。他的兩幅肖像畫代表作《Lady with an Ermine》和《La Belle Ferronnière》,就以尤其鮮活的手法描繪女人的手部動作和眼神,呈現出人性的豐富與深邃。人物懷抱中的貂兒生動、靈活,讓人感到動物散發出的體溫;而橫陳在人物身前的平台,恰恰拉近了畫中人物與觀者之間的距離。這些藝術處理手法使兩幅畫作都充滿人文世界的溫度與氛圍。
MOViE MOViE【Life Is Art光影藝術祭】帶來《英國國家美術館:達文西》展覽記錄片,圍繞著2011-12年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堪稱「史上最大的達文西繪畫展覽」,通過全方位報道是次展覽的學術背景、策展過程、製作團隊、展覽現場和畫家傳記,提供一次帶領現代觀眾管窺達文西藝術人生的光影旅程,而這個旅程難道不也是一次重訪歐洲人文主義的契機嗎?
倘若歐洲人文主義將「人」的概念高度理想化了,作為人文主義代表的達文西在畫作中也同樣畫出了人的理想典型而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哪怕達文西筆下的神聖人物已經具備了鮮活而豐富的人性,例如《The Virgin Of The Rocks》和《The Last Supper》,但他們的人性依然是抽象的、理念化的,而且是歐洲的、地方的,未必是普世的、放諸四海皆準的。
歐洲人文主義恰恰是歐洲中心主義的文化根源。這種歐洲地方的思想潮流在之後幾個世紀持續發展,並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伴隨著強權與暴力流轉到世界各地,引發的矛盾衝突、抵抗與同化都已經匯入不以人文價值為衡量標準的、冷酷的人類歷史當中。
天才總是同時作為創造的天才,也作為破壞的天才。不該忽略掉的事實是,在達文西的筆記簿中,他試圖發明的戰爭機器佔據著顯眼的位置。影片特意提及達文西博物館如何試圖將筆記簿中的戰爭機器真實地建造出來,並宣稱坦克、直升機、架橋機、導彈箱等等都從他的手稿中獲取了靈感,其中的驕傲溢於言表,卻絲毫沒有反思天才的邪惡一面。
歐洲人文主義的問題大概就在於它將「人」的概念過於理想化了,從而排除掉那些被視為不理想的部分,而這些令人不快的部分其實依然是人的構成。很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文藝復興最終消逝了,歷史隨即進入新的發展方向。晚近發現的達文西最後作品《Salvator Mundi》中的耶穌就像蒙娜麗莎一樣為世間留下無數謎團。這幅畫作在倫敦國家美術館達文西繪畫大展上有機會面向公眾。看著這件作品,總覺得人物的面孔和眼睛成了那不可被思索的對象。
也許「人」的面貌其實依舊模糊不清,尚待反復仔細審視和驗證。
餘下場次:英國國家美術館:達文西 (MM Fest) (2月10日、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