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爾《接近城市的權利》五十周年:城市烏托邦之夢

撰文:董牧孜
出版:更新:

對列斐伏爾而言,都市政策不只是狹隘的都市規劃——屬於技術專家的事情,而是包括所有人對城市發展、其所保障的市民權、其所提供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教育、醫療、住宅的看法與發聲。

城市為誰而建?誰擁有、如何擁有接近城市的權利?

這個最早由列斐伏爾提出的發問,今天愈發成為我們時代最急迫的追問之一。

 

看香港Cyberpunk風十足的街景,石屎森林之外有舊唐樓和劏房,霓虹燈無法照亮之處,乃至有聳人聽聞的棺材房與籠屋,而公屋無論如何興建始終都不夠用。擁擠的週末,菲傭佔領天橋與公園,西洋菜南街的夜晚大媽大叔的縱情歌舞。要理解這種現代都市壓縮空間下最極致的生存經驗,理解我們所置身的如此矛盾的開放、混雜、繁華與貧窮,或構想我們的城市烏托邦,法國激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列斐伏爾或許是不可不讀的入門選擇。

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際,列斐伏爾的《接近城市的權利》(Le Droit À La Ville,英譯The Right to the City)已發表,日後更成為激進地理學和城市研究的經典文本。它深刻改變了我們思考都市生活、建設及重建城市的權利、乃至我們自身權利的看法。

 

今年是列斐伏爾名作《接近城市的權利》發表五十週年,逢時,Verso出版社推出免費電子文集The Right to the City: A Verso Report(點擊下載),作者包括David Adler, Neil Brenner, Andy Merrifield, Don Mitchell等。當今批判城市理論學者最重要的發聲匯聚一堂,重新闡釋列斐伏爾的概念,並回應當今新自由主義都市世界的諸多問題:住房抗爭如何做?何如對抗士紳化、公共空間的私有化?自我表達空間的需求、家園安全的渴望又如何展開?尤其,當數碼空間照進日常,城市空間的涵義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今天,這些都是重讀列斐伏爾的意義。

 

做過計程車司機,還是68學運造夢師——列斐伏爾其人

 

《接近城市的權力》,是列斐伏爾早期最出名的一本書,早在1967年已寫就——儘管1996年才在英文世界發行。列斐伏爾相當高產,一生寫了六十多本書和三百篇文章。不過,這個法國人的著作很晚才進入英文世界——他的代表作《空間生產》(The Production of Space)寫於1974年,至1991年才有英文版。中譯本至今都十分有限。

一年後的五月風暴,諸如「接近城市的權利」、「讓想像力奪權」那些學生遊行橫幅與大字標語中的漂亮金句,很多都出自他這本小冊子。《接近城市的權力》這本書不像一本哲學論著,反而像是實戰手冊或者議論文。因此,有人會說閱讀列斐伏爾的都市寫作時,不要窮追學術論著的嚴謹性,要把他當成可能性的思考者,而非現實主義者——一如列斐伏爾對於馬克思的閱讀方式:reading Marx as thinker of possible, and note a realist.

 

列斐伏爾有狂想曲式汪洋恣肆的寫作風格,他以開創日常生活批判而著稱,引入城市權和社會生產的概念空間,對史達林主義、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的辯證法也廣受關注。更有意思的是他的經歷:他曾是法國共產黨的「首席哲學家」,做過計程車司機,還是68學運造夢師。

當年,很多著名知識分子(阿圖塞等)都是法共的成員,列斐伏爾也如此。他早年關心黑格爾與國家主義,不過他對城市革命的提倡一直沒有得到法共重視,加之又常批評法共(尤其是斯大林主義),遂不和。列斐伏爾後來與情境主義者走到一起,比如居伊德波(德波是他學生),還與一群歐洲藝術家組成的眼鏡蛇團體(Cobra Group)打得火熱。後來,情境主義玩太過火,與一般人的日常越來越遠,成了純粹的符號與學術,於是列斐伏爾與之分道揚鑣。後期,他專注轉向城市、日常生活與空間研究。

 

列斐伏爾影響了諸多法國哲學家(如被傅柯稱讚為法國最聰明的人Michel de Certeau的著作《日常生活實踐》,即從列斐伏爾處得到養分),也徹底改變了城市與空間的專業理論,尤其名作《空間生產》英文版問世後,「空間」才逐漸被承認是一種學問,如今,這已是城市地理學必讀必引的一本專著。

 

有空間的解放,才有革命的成功

 

任何一個解放的理論,倘若沒有同空間解放的理論一起產生,那麼革命一定不會成功——這句名言至今廣受引用。列斐伏爾的重要貢獻,便是首次將馬克思主義灌注到地理學和空間討論中,亦即,將空間思考馬克思化。對他而言,「歷史、社會、空間」的關係不可割裂——不理解空間,就不可能理解歷史和社會,反之亦然。列斐伏爾與其後繼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也是我們今天最廣泛閱讀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都是都市革命與城市規劃等專業的理論開創者。

 

對列斐伏爾而言,都市政策不只是狹隘的都市規劃——屬於技術專家的事情,而是包括所有人對城市發展、其所保障的市民權、其所提供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教育、醫療、住宅的看法與發聲。城市是人類的居所(habitat),假若任何政府或理論家看不到城市的意義,就不可能成功。

 

列斐伏爾是個相當浪漫、愛做夢的左派,這與他同時代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者不同。他覺得未來的人產生於都市社會,烏托邦不在別處,就在於都市社會的革命。而只有當你成為浪漫的革命者時,你才能體會到為什麼詩比石頭對於人類的居所更重要。今天我們的城市越發處在一種「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狀態(註:物聯網的概念提出於1999年,是指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或許,列斐伏爾所說的城市革命也要從大道、街壘的空間佔領,延展到黑客、極客的網絡陣線——如同《黑客軍團》(Mr. Robot)中的碼農們白天是維穩的資訊安全工程師,夜晚就化身對抗那些操控著全世界的跨國企業高管們。數碼時代重讀或新解列斐伏爾,除了幫助我們理解切身的新自由主義都市體驗,也更多一重望進未來的魅力。


 

參考資料

The Right to the City:A Verso Report:

https://www.versobooks.com/blogs/3474-the-right-to-the-city-free-ebook-download

黃孫權老師的「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課程」系列

http://heterotopias.org/archives/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