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的等不了人嗎?談談時間與哲學的關係

撰文:鄭迪珉
出版:更新:

「時間」是形而上學之中令人好奇之事物,也是不同學派最重點研究的範疇之一。中國古代文明之始,已經有了一套「時間」的定義,方便生活,也設計了不少儀器,如日晷、太陽鐘和沙漏作計時之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始創期,古代埃及人亦開始根據星軌和日月的移動軌跡而發明了水鐘和漏壺,其後再逐漸研發更高精準度的時鐘。

「時間」是形而上學之中令人好奇之事物,也是不同學派最重點研究的範疇之一。中國古代文明之始,已經有了一套「時間」的定義,方便生活,也設計了不少儀器,如日晷、太陽鐘和沙漏作計時之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始創期,古代埃及人亦開始根據星軌和日月的移動軌跡而發明了水鐘和漏壺,其後再逐漸研發更高精準度的時鐘。

 

平常人對「時間」的定義未免只能局限於「一日24小時、一年365日」這些概念,但從科學角度而言,時間是四維向度,也即是連接著立體與立體之間的空間。而根據物理學家霍金對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解釋,時間由宇宙大爆炸的一刻開始,它必須與物質共存才可以發展,而時間亦沒有停止的一刻(由於大爆炸所釋放的能量極大,因此宇宙只會不斷膨脹)。

對「時間」不同的定義

 

「時間」這個概念,不同學派之人士有不同的理解,譬如:

 

哲學角度:時間可能不存在,因為它只是人類構思,為方便自己日常生活運作的東西,但實際上宇宙學是否有人類構思的「時間」,或者它是否真的與我們所想的「時間」完全一致,則不能確定;但時間也有可能真的存在,因為沒有時間,就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概念,所以整個宇宙,甚至宇宙外面的空間,都是隨著時間而運行。這個概念十分複雜,所以才有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的一句說話:「沒有人問我甚麼是時間,我就知道;若有人問起,我就不知道。」

 

科學角度:時間是四維向度,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地球沒有絕對的時間,也沒有絕對的速度,我們已知最快的高頻電磁波傳送就是光。如果物質的移動速度趨向達至光速時,時間會減慢。根據霍金的理論,時間的開端就是從宇宙大爆炸的一刻開始,在宇宙大爆炸前(t < 0),宇宙只是一個點(宇宙奇點),而由於「爆炸」所釋放的能量極大,因此宇宙只會不斷膨脹,如果根據這個理論,時間並不會停止。

 

神學角度:上帝創造了世界萬物,包括時間,所以時間的開始就是神創造萬物的一刻;又或者說上帝存在的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而上帝是自有永有,沒有結束,所以時間也就沒有結束。上帝不受時間控制,可以自由穿越,但我們會受時間控制,不能回到過去,也不能跳越到未來。每一秒的時間可能已經一早由上帝決定或安排(宿命論),我們就像是電影的演出者,所有發生的事情都不能扭轉或改變。

 

心理學角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生理時鐘」,例如:有人覺得工作了一個上午,但其實只過了一兩小時;玩樂了已經一天,但感覺只是一個上午。又例如有人睡覺了8小時,潛意識便會驅使你起床。這些都是大腦對時序、時距和時點的不同感知,所以時間是主觀和人性化的,不同人對其意識程度和認知也有不同。

 

歷史角度:時間就是不斷無休的,也見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程,它有助我們了解現今世界的人類行為和經濟社會體系,也幫助我們為未來奠定美好的根基,所以時間簡而言之只有三個點,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上一秒所發生的事就已經是過去的一部分,而下一秒所發生的就是我們未見的事情,所以就是未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足以影響未來的發展。

時間可能不存在,因為它只是人類構思,為方便自己日常生活運作的東西,但實際上宇宙學是否有人類構思的「時間」,或者它是否真的與我們所想的「時間」完全一致,則不能確定(VCG圖片)

哲學中的「時間」

 

過往有很多著名的哲學家都討論關於「時間」所衍生的問題,如康德對「時間」的理論觀和反駁:康德是結集理性和經驗主義的哲學家,對德國後世的思想觀有一定的影響力。根據《當代物理學中的哲學問題》一文,可見康德對「時間」的觀點──「時間理論不應違反因果定律」,即時間的先後次序必須按照人類思維活動的形式進行,才符合哲學的邏輯思維。

 

為甚麼「時間」會成為哲學一大難題?除了01哲學專欄作者郭世恒在《意識與時間:時間為甚麼成為現象學的難題》中提出哲學家對「時間」存在的質疑外,關於它的理論也是違反哲學中最基本的理論邏輯──因果定律。愛因斯坦可算是對研究「時間學」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它提出時間與空間並存,而空間和時間都是可變(flexible),時間更是相對,沒有絕對,當物質超越光速時,便可以回到過去。這幾點都是現時科學家研究「時間」的前提,但這個理論卻違反了因果律。

 

如超越光速可超越時間的理論,換句話說,便是把「因」和「果」兩者顛倒,先出現「果」,即現在,再出現「因」,因為我們的出現是結果,而過去是現在的因。若果我們相信可以回到過去,就是違反因果律,因此若依據最基本的哲學原則,相對論是不成立的。加上愛因斯坦認為時空(時間和空間)只是一種感覺的架構,是根據人所能認知的範圍而採用的理論,即實際並不存在。

如果某人喝了有毒的咖啡,到了50年後起了毒藥的效用,於是50年後的某人回到50年前提醒某人不要喝,那麼50年後的某人又如何能發生通知?

 

──「咖啡悖論」

 

如果時光機可以穿越未來,未來應該是甚麼環境?已經存在新科技的城市?那就是說,未來已經是預定?如果未預定,未來只是空白一片,不存在任何物質?

 

──「預定悖論」

 

可是,近年亦有很多聲稱是穿越時空的故事,其中一個最廣為熟悉的時空旅行故事出現在1941年一幅拍攝在加拿大的照片,當時一位男士,其衣著與身上配帶的電子器材都不合乎當代的時代背景,被懷疑是其中一個時空旅行者。再比如「曼德拉效應」,這種陰謀論相信時空旅行者會穿越時空改變歷史,使得人們曾經深信的共同集體記億在現實中沒未發生。,科學界亦可證明穿越時間在理論上是可行,讓人質疑「因果律」是否解釋所有現象的最客觀的方法。早在18世紀,主張懷疑主義的休謨已經在《人性論》中對因果律提出質疑,也是著名的「因果問題」:

 

1.「我們怎樣說服自己,每一個存在的東西也有一個原因,而且是必然導致事件的因?」

 

2.「為甚麼所有特定的因都會導致特定的果?」

休謨如是延伸解說這兩條問題:從《人類理解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此書的內容是建基於《人性論》,然後作改寫)中,他解釋因果定律是從經驗中所建立,凡所有事的結果都必然有原因,但質疑由「經驗所得」的基礎是甚麼?「經驗所得」並非理性討論的結果,亦不能證明所有事情都必然是跟從因果定律而行。

 

如果有一樣東西沒有因而直接出現果,因果律就不是永恆定律。即使因果律是現時分析事情的最客觀方法之一,但仍然無法完全解釋所有的現象。從神學中,世界萬物都是由一位絕對真理的上帝而創造的,所以我們存在的因理應是上帝,但這位上帝又是從何而來呢?聖經說:「上帝是自有永有」,即是上帝是沒有因,也沒有果的,但套入因果律的說法,這是不合理和犯上了邏輯繆誤。同樣地,科學探討的宇宙大爆炸是由一個點(宇宙奇點)釋放能量,但這個點是從何而來?為甚麼無緣無故在一個空間裡有一個點,至今仍未找到這個點的因。



最重要的是,人類構思「時間」的本身已經存在因果矛盾。「逝去的時間叫過去,但過去如何存在(它已經逝去),未到的時間叫將來,但未來如何存在(它還未到)」,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如是說。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時間只是一種強烈的幻想」。不少哲學家,甚至科學家,也反對「時間」(人類構思的運作模式)是存在。一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英國哲學家 McTaggart, J.,發表一篇名為“The Unreality of Time”的文章,他表示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實時間存在,而且時間的理論本身存在矛盾。

 

“This is merely subjective. It may be the case that the distinction introduced among positions in time by the A series ── the distinction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is simply a constant illusion of our minds, and that the real nature of time only contains the distinction of the B series --the distinction of earlier and later.”

── “The Unreality of Time”

時間是主觀性,而且過去、現在和未來並沒有實質的區分,如果他們都不能有實際區分,但有存在的本質的,時間也不可能存在,只會變成固有的錯覺。也有解釋說:「時間」只是方便人類溝通的用語,真實並不存在「時間」,也許大體上只可以稱之為一個空間裡的進程,而在空間裡並沒有絕對或相對時間的概念。

 

結語

 

穿越時間到過去和未來是人類由古至今夢寐而求的想法,早在朝代更替時代的中國開始,人類已有「追溯祖先」的思想,希望知道祖先偉大的功績。而及至現代漫畫或小說,如藤子.F.不二雄繪畫的《多啦A夢》和H.G Well的Time Machine小說,都是經典名著之一,為人所識。我們可以如何找到「時間」的真理和答案?就是透過理性的分析,和研究,加上個人的經驗和智慧,成為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