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端眼中的小王子(上):評周保松《小王子的領悟》
作者:Y.t.Chan
《小王子的領悟》面世時,周保松送了一本給我,並在首頁留言:「希望你喜歡。」他這樣說,即暗示知道我對這本書的評價。
熟悉他的學生都知道,我時常不留情面地批評他。在犁典讀書組,就自由主義乏力回應現實世界問題,我向他發過無數次炮。他每次都理直氣壯地回應,再伺機反擊。我們平日針鋒相對,互相廝殺似的激辯場面,大家已見怪不怪。坊間有人批評他陳義過高,俗稱離地,這些責難——相比我對他作過的質疑——未免太空泛,不夠直接、具體和要命。
六年前的夏天,讀書組破例,由我替《小王子》這本文學經典做報告。適逢《小王子的領悟》再版,並登陸韓國與台灣,由我來檢視它,給以評論,應該是一件有趣的事。
(1) 《小王子》的美麗而哀愁
《小王子》寓意深遠,魅力非凡,迷倒萬千讀者。別開生面的故事,千奇百怪的角色,交織浪漫而富詩意的情景,使人悠然神往。咀嚼清新雋永的文字,細味箇中道理,這種閱讀經驗不可多得。愛智慧之人,對小王子的心路歷程很容易有聯想,有共鳴。人生輸家讀畢這本書——只要接得上作者的思想頻道——也會找到心靈的慰藉和重新振作的理由。塵世的悲歡離合,憎惡愛慾,彷佛都投射到小王子身上。說它是一首獻給全人類的詩,也不為過。
小王子自我放逐,在宇宙中尋尋覓覓,並非荷里活電影的情節——小伙子無法適應大人的要求,憤而出走,並在闖蕩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是,便洗心革面,重新融入社會,做一個合乎大眾期望的成年人。所謂成長,即服膺主流思想的意思。《小王子》可不然,作者的眼光,一直跟俗世保持距離。身為主角,小王子無法投入大人的國度,談不上被同化。他只是冷眼旁觀,看到大人莫名的沈溺,窮於追逐無聊而可笑的慾望,還自以為了不起。小王子但覺費解,只有逃之夭夭,未加道德批判。對於(部分)大人苦無出路,甚或身不由己,他更於心不忍。
許多讀者視《小王子》為感人的愛情故事,周保松也花了不少筆墨替讀者解碼,探討初戀的脆弱,剖析愛的責任,捕捉馴服的意思。《小王子》的題旨,當然離不開愛情,可作者聖修伯里並不止於此,他也關心人生,關心社會——這方面,周保松亦留意到。《小王子的領悟》有不少篇幅便用來談現代性和社會制度互為因果的問題。「生活中的許多領域正在慢慢被商品邏輯入侵,並令這些領域本來的意義變質,因此而改變我們的情感、價值和倫理關係。((頁117)周保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寫作動機,正是要破解社會強加於人身上的無形枷鎖,探求救贖心靈之道,我在此文章後半部會再討論。
許多讀者視《小王子》為感人的愛情故事,周保松也花了不少筆墨替讀者解碼,探討初戀的脆弱,剖析愛的責任,捕捉馴服的意思。《小王子》的題旨,當然離不開愛情,可作者聖修伯里並不止於此,他也關心人生,關心社會——這方面,周保松亦留意到。《小王子的領悟》有不少篇幅便用來談現代性和社會制度互為因果的問題。(資料圖片)
(2) 走第三條路的資格
愛情之於人生,究竟佔幾多分量,也是聖修伯里關心的課題。小王子逃避感情煩惱,穿梭於不同星球,就是一趟尋找答案的旅程。從國王、愛虛榮的人、酒鬼、生意人、點燈人和地理學家身上,他發現大人忙於追逐權力、榮譽、享樂(自我麻醉)或金錢,為責任感或成功感而終日勞碌奔波,這其實相當無謂。經過與狐狸交往,他更加確認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朵被他馴服了的玫瑰。這是一個由否定(捨棄)到重新肯定的辯證過程——未通過自我質疑的考驗,難言刻骨銘心的愛。
周保松著眼於有德性的人生和美好的愛情,《小王子的領悟》也圍繞童心、獨一無二的愛、馴服的志業和道德責任(頁 82)、孤獨的源頭、選擇的意義,以及社會制度的政治性而展開。他對情愛有一種純粹、無雜質(不沾權慾)、合乎利他主義的想像。世間那些商品化、注重物慾、太多利益計算的「愛」,都不值得欣賞,都要設法修補和改良。知己知彼,努力學習愛,才活出美好人生。周保松在第十二章《理解之難及理解之必要》,便分享他的處世之道:投入時間,善用想像力,明白人的限制。
這套富理想/浪漫主義色彩的純愛觀,背後以一套性善論為基礎:人在本質上是善良和崇尚理性的。「當他不能善盡自己的責任,他的道德情感就會令他產生強烈的道德歉疚」(頁100)。「為什麼要履行這個責任——因為如果不這樣做,[……] 我會接受不了自己,覺得無法向自己的良知交代」(頁142)。周保松並非不知道要克服自己的缺點和軟弱很困難,但他始終相信人是有自我完善的德性和能力。所以,在《大人的童心》,他以小王子為例,提出第三條路:「在明白社會世態後,依然保有童心,依然認真地活著,依然願意真誠地建立各種馴服關
係。」
問題是,具體有什麼困難,周保松並沒有多加探討。欠缺小王子的童心、悟性和際遇的人,比比皆是,她/他們要如何(不懈的)修行,方能突破社會的枷鎖,以「能捨」的智慧,心安理得地走第三條路呢?周保松訴諸信念的力量,以跨越理想與實踐的鴻溝;但不可不知,主流社會的宰制,包括物質和心理層面,城市人享受慣文明生活的富庶、舒適和方便,由奢入儉難,肯反璞歸真者自然不多。「現代人要走出孤獨疏離之境,就要學會捨下一些過度的欲求,覓回久違的童心。」(頁45)現實是,在炎夏不開冷氣而睡覺,也很少人做到。今時今日,賺少一點錢也無法滿足基本生活要求(莫說過度的欲求)。沒父母供養/接濟,靠自己工作,在職場打滾,就不能不和其他人合作/競爭,不能偏離大伙兒的遊戲規則。這樣一來,要如何從「社會認可網絡」(頁41)中抽離出來,我自求我道呢?
天賦和運氣俱佳者或許可以,她/他們成為「制度的囚徒」,只因時機未到,周保松的《領悟》正好發揮啟蒙作用。一旦開竅,她/他們自有本事「用心去做夢」,兼顧麵包和理想。可惜,幸運兒並不多,一般人就算受周保松感染,嚮往起第三條路,也難以擺脫現實的重重枷鎖。為了謀生、還學債、有錢交租或供樓、拍拖,儲錢結婚、生育、養老、醫病,終日為口奔馳,生活的重擔早已壓得人透不過氣來,還談什麼「童年時曾經有過的夢想和價值」(頁45)?就算談,也堅持不了太久。那麼,激勵她/他們向現實世界贖回童心,和吵醒困在鐵屋中無法破門窗逃生的人,讓其眼睜睜看著死神降臨,承受精神上莫大痛苦有多大分別?找到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究竟是福氣,抑或詛咒?
這樣說,並非要求周保松提供實現理想的萬靈丹;但受其感召的讀者,期望得到較具體的指引——認清現實有哪些難關,個人有哪些限制,了解一下突破自己有何竅門,以及如何評估修行的得失利弊、可行性和成功率——並不過分。《小王子的領悟》在這些環節並無著墨;所謂第三條路,對平庸的大多數來說,猶如在沙漠中乍見海市蜃樓。現實世界中,確有人靠美好的想像和盲目的衝動,堅持到底,殺出一條血路來。但基於有限的成功例子,在地圖(或指南針)也沒提供的情況下,鼓勵人為理想勇闖滿途荊棘的生命迷宮,並非值得欣賞的做法——記得錢鍾書就批評過伊索寓言,把小孩教得過分單純,待長大以後,難以應付機關算盡的大人。須知道,成功很困難,失敗很容易,特別在賞惡罰善的社會,不跟隨大眾的腳步,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所受到的挑戰和質疑,並非很多人承受得來。
現實世界中,確有人靠美好的想像和盲目的衝動,堅持到底,殺出一條血路來。但基於有限的成功例子,在地圖(或指南針)也沒提供的情況下,鼓勵人為理想勇闖滿途荊棘的生命迷宮,並非值得欣賞的做法——記得錢鍾書就批評過伊索寓言,把小孩教得過分單純,待長大以後,難以應付機關算盡的大人。(VCG圖片)
(3) 和整個世界對抗的代價
周保松認為,「沒有馴服過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至少是價值上較低的」(頁77)。他對馴服的重視基於他的純愛觀。他相信對抗「社會認可網絡」的腐化力量來自一種淡泊物慾(或至少不被物慾束縛)的愛:愛自己(生命)、愛另一半、愛世界/志業——周保松很重視這三個馴服的對象。只不過,事情總有正反兩面。馴服自我、馴服他人及馴服志業,不單不能保證活得好,使生命沐浴在陽光中,很多時更是煩惱與苦痛的根源。這關乎運氣,也關乎我們如何理解、面對真實的世界和人生,有沒有做好期望管理,例如先搞清楚,佛家或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較可取,抑或明天會更好的樂觀主義更值得擁抱。
周保松強調自愛,要由認真聆聽自己的內心開始,「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愛自己,讓自己活得健康、正直和有愛,我們也就很難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起好的關係。」(頁83))周保松相信性善論,使他不太重視人性醜惡帶來的問題。現實世界充斥自私自利、自大/自卑、貪得無厭、魯莽火爆、愛面子、善變、嫉妒心重、短視狹隘的人,和他們相處/打交道/建立關聯(交友還有選擇的機會,日常工作可不能),隨時受到攻擊、背叛和傷害。對這些人仁慈,便是對自己殘忍。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起好的關係,跟好好愛自己存在很大的張力,如何梳理才不至於顧此失彼?是否盡量啞忍、退讓,盡量迴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這又如何「勇敢地走向社會」(頁42)?要在社會生存,時常要對付小人恃勢橫行、背後中傷、挑撥離間、出賣良心、造謠生事等等,那又如何真誠地活著,「不世故、不算計、率性、善良、好奇,敢於信任人也敢於去馴服」(頁38)呢?
有一些人的初心被磨掉,誠如周保松所言,是為了適應俗世的遊戲規則;但近朱者赤,在爾虞我詐的社會混得久,人是會徹底變質的。變了質,就是一個嶄新的、經過演化的自己,成為主流社會的一部分,而算不上「失去自己」——除非我們固執地認為有一個原初的、美好而純情的「自己」,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變的。被社會同化和馴服的人,不會出現「你的自由意識愈強,你往往便愈痛苦」(頁42)的問題。他們聆聽內心的聲音,「見到眼睛看不見的真正重要的東西」(頁157),就是透過名利和權力,與其他人建立關聯。
對凡夫俗子來說,愛自己,首要不是活得健康、正直和有愛,而是盡量滿足一己願/慾望。他們對身邊人的愛,亦夾雜各式各樣的慾,往往有不少利益衝突,明爭暗鬥。是故社會大眾向來視情場如戰場,坊間的愛情顧問教人如何駕馭伴侶,永遠有大批捧場客。至於俗語說「無仇不成父子,無冤不成夫婦」,就更加說明一段關係的吊詭處:愈親密者,愈覺得對方應該了解自己,順從自己;一旦事與願違,即倍感憤恨。情況無改善的話,結下一輩子的怨,並非罕見。愛一個人的磨合過程——例如互相遷就,互相適應——美其名為馴服,實質有很多勉強或強迫的成分。「忍得到就忍,忍不到就分」,是兩代關係、情侶及朋友相處的寫照。周保松當然不認同這些人是真正懂得愛,真正明白馴服。只不過曲高和寡,周保松的純愛觀,要求有小王子的誠意正心,視為榜樣者數不在少,但做得到的人恐怕不多。
「忍得到就忍,忍不到就分」,是兩代關係、情侶及朋友相處的寫照。周保松當然不認同這些人是真正懂得愛,真正明白馴服。(VCG圖片)
(4)馴服的兩難
周保松很有意識推廣愛和馴服的力量,「打破這個扼殺人做夢的制度」(頁29):「他改變,他身邊的世界必然跟著改變」,「當社會因為像小王子這樣的人而變得好一點,人與社會之間的張力就會小一點,自由地和解的可能就會大一點。」(頁43)但這種想法忽略了一點:國王等人的作為,同樣改變著身邊的世界。而且,他們佔多數,影響力大得多。小王子很快就會陷入兩難境地,如同在網上討論嚴肅問題,少人關注,譁眾取寵倒大受歡迎,那還堅持長篇大論講道理不?堅持作甚?良幣一次又一次遭劣幣驅逐,到底是小王子馴服世界,抑或世界馴服他的機會比較大?小王子最終選擇被毒蛇咬死,離開地球,多少帶些啟示。
所謂江山易改,品性難移,要馴服另一個生命,縮窄雙方思想和性格上的距離,建立關聯,實在少一點意志、運氣和能耐也不行。童話故事的主人翁,得到上天(作者)巧妙安排,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做到,真實人生可複雜和艱難得多。天意愛弄人,招數層出不窮,有幸做漏網之魚,也絕少做一世。以小王子為例,若他中途變卦,對玫瑰此情不再,反而(不知為何)愛上國王或其他星球上的怪人,他要怎樣做,才算向對方負責?愛上性格有缺陷,執迷身外物的人,應該委屈自己,盡量遷就和容忍對方,抑或設法馴服他,迫使他改變?倘若雙方都不肯被(完全)馴服,或曾經努力過,但徒勞無功,那小王子要怎樣「承擔起照顧的責任」?「一個完整的、成熟的道德主體」(頁104),愛上一個不適合自己、甘於順從主流社會的人,對方反過來要求妳/你被馴服,放棄走第三條路,是小王子的話,應該怎樣取捨,才活得真誠正直,並符合哈佛教授Robert Waldinger所提倡的生命美好之道——跟家庭、朋友及社群維持親密和諧的關係(頁159)?
周保松沒有處理這種馴服的兩難,他只是以自身的經歷為例(頁30),說明追夢和馴服別人可以並存。「他自愛,所以容易得到別人的愛。」(頁83)但須知道,國王、愛虛榮的人、生意人等乃社會多數,假如運氣不是特別好,碰不到玫瑰、狐狸及飛機師這些異類,小王子再自愛,也不會(亦不想)得到這些凡夫俗子的愛。何況,自愛這回事,在不同階段或情境,以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理解。人的內在情感又充滿變數,往往愛恨交纏,如何用心聆聽,也不明所以。在眾多不明朗/不樂觀的因素下,自愛的人,真的有這麼強的理由繼續《領悟》,堅持「活出一種有馴服的生活」?與其走第三條路,大有可能「失意於外面的世界」,「每天好好欣賞落日」,「然後好好老去」,何不索性放棄做小王子的幻想,盡早被世界馴服,做一個服膺主流價值觀的人?
這未必是最佳選擇,但可以是次選,正如酒鬼一樣,他喝酒是因為要忘記喝酒的可恥。他之所以掉進萬劫不復的深淵,未必因為行差踏錯,而可能是運氣使然。世上有千千萬萬人,苦苦追求馴服的對象而一生無所獲。他們唯有設法逃避,用酒精麻醉自己——酒是沈溺的象徵,在國王等人身上,其名字叫權力、名譽、財富等。周保松對他們的上癮行為,持批判態度,但其實他們這樣做,也許是迫不得已,是受命運播弄的結果。「尊重人的選擇,也就是尊重人。」(頁148)他們退而求其次,沈迷於馴服以外的人生目標,到底算不算另一種「用心去做夢」或馴服自己的方式呢?
關於更多有關《小王子的領悟》的錯誤理解,請參閱後文:異端眼中的小王子(下):隔夜油炸鬼?評《小王子的領悟》的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