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馬克思哲學的五個維度|葉雯德
想要審視馬克思在今天的意義,當然不應迴避當代馬克思主義學者對他的解讀與辯護。但我們必須注意,即使是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學者也不一定有最原本的理解,他們的解讀更多時候是某種政治和思潮底下形成的變形版。
作者|葉雯德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馬克思的《資本論》與《共產黨宣言》又成為一時的暢銷書。事隔九年後的今天,資本主義的金融危機已漸漸淡出媒體報導;我們今天遭遇的是社會不公、國族糾紛、恐怖主義與難民問題,好像都不涉及「資本」與「階級」,與馬克思的理論毫無關連,因此大眾再次把他忘掉。不過,除了反資本主義之外,馬克思的思想難道就沒有其他內涵了嗎?資本主義的穩固是不是證明了他的說法已經過時?今天為什麼還要閱讀馬克思呢?
為了知道馬克思在今天的意義,我們應該轉問要怎樣理解他。羅素說馬克思「...的眼界局限於我們的這個星球,在這個星球范圍之內,又局限於人類」,很明顯意旨馬克思作為哲學家並不入流。但當代的一切人文學科,包括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經濟學以及政治學等仍然熱烈討論馬克思,更不要說左翼的政治運動並未隨著冷戰結束而減弱。究竟馬克思思想的魅力在哪呢?我們當然無法用一篇文章的篇幅概括馬克思本人數十年的研究工作,但最少我們能從五個問題維度出發去掌握他的思想大概,以及理解當代思潮繼承了他什麼遺產。
1. 前馬克思的辯證法與德國哲學
「不鑽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一章。」
——列寧《哲學筆記》
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思想家,但他的影響力並不單來自其言論的煽動性,更加來自其思想體系的嚴密和龐雜。促使馬克思支持工人運動、無產階級專政等激進政治理念的原因不是所謂的烏托邦空想,而是一套邏輯學。這套邏輯學並不是亞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論,而是黑格爾的辯證法。馬克思少年時曾經與青年黑格爾派友好,但很快又與恩格斯一起著力批判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而到晚期他又再次承認他是黑格爾的忠實學生——馬克思對黑格爾好像有著愛恨纏綿的關係,仍然困擾著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論爭。
正像列寧所呼籲那樣,我們必須理解黑格爾才能更好地理解馬克思,這不單因為馬克思借用了「異化」、「否定之否定」、「抽象—具體」等黑格爾常用的術語,而是因為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的邏輯學、社會學、歷史哲學甚至是精神哲學的內核——沒錯,即使是被指責為神秘主義、主張「精神絕對地從限制、從它的他物裡解放出來」的精神哲學也已經預示了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對資本運作的分析,以及階級鬥爭的歷史觀。對黑格爾哲學的梳理將有助我們理解馬克思自己的思想。
2. 政治經濟學批判
「貨幣主義本質上是天主教的;信用主義本質上是基督教的。作為紙幣,商品的貨幣存在只是一種社會存在。信仰使人得救。這是對作為商品內在精神的貨幣價值的信仰。」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
眾所周知,馬克思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但這並不代表他完全捨棄理念與抽象性的研究方法,而只採用經驗歸納的原則來研究歷史。將馬克思簡單地視為經驗主義者,便是對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雙重誤解的來源。一方面,反對馬克思的人認為他的分析根本和歷史不符;另一方面,一些自稱支持馬克思的人則硬將「異化」、「物化」等邏輯概念當作個人的感受來理解,並力圖處理這些負面情緒。借用黑格爾的概念,我們可以哲學地去理解馬克思對「錢」以及經濟問題的分析框架。
我們常覺得「脫俗」的哲學並不關注現實——經濟和錢。這完全是誤解,錢、借貸、社會分工事實上從來都是哲學家以致神學家著手處理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大量討論貨殖學,馬丁路德抨擊的是當時稅制與土地分配。即使是柏拉圖對語言的思考也隱含著他對錢的看法,因為錢與語言同樣作為交換媒介,事實上完全可以放在同樣的視角去探索:究竟它們有內在的價值,仰或只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習慣,本身毫無系統?而假若錢與語言只是代表另一個實物的載具,那我們怎樣解釋那些不代表任何東西的剩餘符號——金融泡沫與廢話?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目的,正是在於用整全、既歷史性又邏輯性的方法去重新思考「錢」與交換過程的悖論。這個維度的馬克思不單單是經濟哲學家,他對質與量的討論更加反映他是本體論的大師。
3. 階級鬥爭與政治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
舉著革命旗幟、支持工人福利、反對資本主義、追求平等與民主制,這些綱領並不足以構成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假若階級鬥爭的意義只在於爭得工人比較安好的生活,那麼推動了德意志帝國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應該被馬克思稱為偉人了,因為他率先建立社會保險以及各項保障工人的制度——事實上是為了消滅一切激進工人運動。即使俾斯麥的行動表面上似乎能推動社會平等,但他絕不是革命者,也更不可能是馬克思主義者。那我們要怎樣分辨嚴格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呢?馬克思又如何看待民主問題呢?
將人類歷史視為階級鬥爭是最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政治視野,但正如列寧所言,「誰要是僅僅承認階級鬥爭,那他還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因為誰不知道或感受到階級鬥爭和壓迫呢?馬克思主義的政治還要提出無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但這不正是今天不同政治光譜的學者和政客都視之為暴力而不再認同的口號嗎?馬克思不像一些道德哲學家那樣天真,以為單靠思辨就可得到社會共識,他直面暴力殘酷的人類歷史,以分析階級鬥爭和歷史發展的問題與原因。而要理解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就必須討論到巴黎公社與俄羅斯十月革命,當然還有香港的位置。
4. 意識形態批判
「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並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意識形態批判有雙重意義。第一重意義常常被提到: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的社會控制手段,當代歐陸哲學與文化研究正是沿著這種意義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力圖從意識形態、文化與藝術批判中推動被壓迫者的充權和解放;第二重意義卻偏偏打消了這些學者的美好計劃:解放的場域不是思想性的,而是經濟性的,解放的條件不是新思想,而是新的生產技術和階級情況。但即使意識形態的壓抑並不能用「思想啟蒙」的方法去消解,馬克思主義仍然需要分析意識形態,正如消除了病徵不等於根治疾病,但是理解病徵仍然是醫治的起點。
意識形態是現實階級問題的反映,而不是問題的起因,因此批判的作用並不單單在於分析文化現象的欺騙性、資產階級怎樣向平民洗腦,而是要理解經濟交換的精神結構:社會分工的細緻化、生產技術的機器化以及就業人員的可替換性在精神上反映為越來越流行的情緒病、碎片化的個人生活、孤獨感。除了分析當下社會,這種意識形態分析角度也能夠用來分析人類思想史的變化為什麼會在某個特定時空出現:蒙田的散文反映了什麼階級變化?康德的批判哲學與近代資本發展又有什麼關係?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可以重新思考的問題。
5.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
想要審視馬克思在今天的意義,當然不應迴避當代馬克思主義學者對他的解讀與辯護。但我們必須注意,即使是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學者也不一定有最原本的理解,他們的解讀更多時候是某種政治和思潮底下形成的變形版。其中英國的文學批評家伊格頓(Terry Eagleton)與斯洛文尼亞的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不單在各自的學術範疇中最具影響力,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解讀也是當代思潮的發展路線:伊格頓將馬克思自由主義化、齊澤克堅持列寧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反思與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