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的條件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作為香港最高學府,歷史最悠久,而成立港大之初心——「明德格物」,也是為中國現代化提供服務,培養人才。港大多年以來都是扮演發展和培養人才的角色,對推動中國文化不遺餘力。國學大師饒宗頤便和港大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上世紀七十年代,港大藝術系有幾位教授是故宮專家,在胡菊人《百姓》雜誌內經常撰寫專欄的莊申教授,也是一位傳奇人物。

港大百多年歷史裏培養出許多非常有趣的舊生。其實港大本身早期的設計類似牛津劍橋式的學院制,有着一種精英教育的特色。回歸之後,鄭耀宗校長曾經想進行改革深化和中國文化的關係,但是在未開始之前,已經被政治事件拉下馬。

回歸後,本來應該加強港大推動中西文化學術的角色,可惜香港政府政策卻是推動國際排名,要求大學根據英美排名標準,結果出現變質,大學也由洋人洋化主導,而且是追隨單一的英美標準。

港大前校長王賡武、黃麗松都是學貫中西的學者,他們要知道怎樣平衡和營造一個真正中西的環境,但回歸後卻是全面西化洋化。為什麼港大出現「港獨」思想?這就是一個根源。大學只以洋人標準為核心,導致學生們有一種錯覺,以為西方文化比中國文化優秀。恐共的情緒也在這種情況之下慢慢滲透,潛移默化。故此,港大的問題不是換一個校長的問題,而是整個港大必須檢討在文化安全、國家安全大格局下,如何建立一個更正常和更兼容東西方文化的本質。

院長的角色也很重要。找什麼人當院長,要看他是否具備兼容東西方文化的能力。不是說洋人不可以當院長,而是要看他們如何定位,在語言能力上、溝通能力上、專業能力上能否做到一個真正的平衡。尤其當港大要在深圳開拓校園,就考驗院長能否協助建立更有系統,而不是只求收學費的學院。盧寵茂教授在港大深圳醫院做出很好的成績,就是因為他有着東西方文化的本質。

港大多年以來都是扮演發展和培養人才的角色,對推動中國文化不遺餘力。

那麼港大建築學院院長的人選應該如何決定?當然應該找一個真正能夠做好中西對接的專業人士來擔任。香港有沒有?當然有。他不一定有博士學位,但是他可能在專業層面上有很大的成就,又或者曾經在海內外有不同的教學和專業研究經驗,並且和內地已經有一個健全的合作網絡。

建築學院未來的院長要符合幾個條件︰第一,和國內對接的能力和經驗。第二,海外國際的經驗。第三,香港專業執業能力的經驗。香港有這樣的人才,問題是港大高層是否認真對待建築學院的問題?建築學院院長的委任,底線就是能夠營造一個文化安全生態。文化安全不是說盲目效忠服從,而是有能力去營造一個更正常、更多元化的學習研究環境,讓學生們安全地、自由自在地進行學術研究和學習。

2019年的事件已經說明單邊的親英美方式所帶來的惡果,港大必須撥亂反正。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