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教育】拓展應用學習為大勢所趨 香港如何擇善而從?

撰文:陳智擁
出版:更新:

香港社會對大學學歷的堅持根深柢固,普遍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年輕學子在學術教育路上勤學苦練,無不是求一張「沙紙」以作投身社會的入場券,對學術教育的崇拜更使應用教育淪為次要選擇。然而,過度傾重學術教育,或會忽略學生多元潛力,導致人才培養未能匹配市場所需。因此,當局有必要推動應用教育,呼應社會配合未來發展。

據考評局資料,香港高中生對「應用及職務教育課程」參與度徘徊在10至15%,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值42%的國際標準。學術成績掛帥的教育制度下,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重心傾向「學術教育」,漠視「應用教育」,有形無形地影響了學生價值觀,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的多元發展,使非學術類人才被忽視。

從2000年開始,政府仿效其他已發展地區擴展專上教育,推動發展副學士學位,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以配合知識型經濟需要。政策卓有成效,《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青年》指出,受專上教育青年人口在十年間顯著上升,從2006年的275,328人,上升19.6%至2016年的395,079人,佔青年人口的50.9%,即有一半青年持專上教育學歷。

傾重學術的香港教育制度,使非學術類人才難以發展所長。(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太側重學術型學位 不利於知識型經濟

然而,香港的高等教育學位中,絕大部份都是學術型學位,只有小部份自資院校開設類近的應用學位,所佔比率大概只有15至17%;換言之,學位的大幅增加,也只是學術型學位的大幅增加,至近年開始浮現「重學術、輕應用」的後果。

《2018人才短缺調查》報告顯示,76%僱主表示對物色合適的技能人才感到困難。另外,新論壇及新青年論壇的《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可見,2007至2017年間,經理及行政人員、專業人員以及輔助專業人員等高技能勞工只增長了224,600人,而大學學歷勞工卻增加了402,400人。

由此可見,社會經濟增長減慢及發展知識型經濟步伐緩慢,高技術職位創造速度遠遠未能追上人力發展;面對高端職位市場飽和,持學位人士轉向從事較低端職位工作比率按年攀升,截至2017年,有16.4%大學學歷勞工從事低技能職位,即畢業生與就業市場之間存在錯配現象。

香港知識型經濟發展緩慢,高學歷人才缺乏發揮的空間。(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綜觀OECD情況,大部份已發展地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大力推動應用導向教育,經歷一系列改革後達到學術與應用教育雙軌並行的局面。學生能夠按自身的興趣及能力多元發展,選擇「學術」或「應用」教育道路,兩軌之間極具彈性,能靈活互換,不會讓學生「一去無回頭」,培養多元人才匹配社會需要。

歐洲企業參與推動 應用教育緊貼形勢

絕大部份OECD國家從高中已把學生明確分流,就學術或應用教育導向因材施教,兩者均有相關高等教育學位銜接。例如在英國,學生完成等同中五的十一年級後,就可自行選擇就讀學術型的A-level及IB課程或職專型的國家職業文憑(National Diploma)課程,前者能升讀大學,後者能修讀高級國家職業文憑(Higher National Diploma)課程,其學歷等同大學學位課程一年級或二年級,社會上亦高度承認。

在芬蘭及德國,高中同樣實行職業與學術並列體制,學生完成初中課程後可以選擇升讀職業型或學術型高中,畢業後可升讀普通大學或應用科技大學。

大部份歐美國家升學出路多元,學生在高中能按自己興趣升讀學術或職專教育,兩者沒有高低等之分。(Getty Images)

根據德國聯邦數據統計,德國在2018至2019年共有426所高等教育機構,其中216所是應用科技大學,106所是綜合型大學,可見德國的高等應用教育比率甚高。當地應用科技大學從七十年代初開始出現,在工程、經濟、社會及資訊科技領域提供應用型高等教育,以培養相關的應用型專才。其中較著名的應用型大學Reutlingen University,其商學院課程有別於傳統學術型學位,強調國際性、跨學科及實踐導向,更貼合企業需要,在德國本土各評鑑指標中名列前茅。

以國際商務學士(BSc International Business)課程為例,整個課程總共分為七個學期,頭三個學期主要學習基本理論,當中包括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商務法律、公司財務原理及跨文化商務溝通等等。接着第四個學期則是佔課程30學分(credit),為期24周總共780小時的實習,以及60小時的實習座談會與教授分享及檢討實習內容。第五學期就是海外學習,到別校修讀一個學期,以便了解其他國家教育及企業文化。第六及第七學期則在市場營銷(Marketing)、策略(Strategy)、金融(Finance)、領袖(Leadership)、經濟(Economics)及數位商業(Digital Business)等六大專業領域中選擇專攻其中一或兩個領域。

從課程設置中我們能發現幾個特點,院校提供基礎到專業程度實用知識,並且在課程中硬性規定學生必須到企業實習,學以致用,將理論轉化成行業成果;同時極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學生在國際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德國應用型大學課程針對實用知識而設,提供大量實習機會,讓學生早一步了解行業環境。(資料圖片/Reutlingen University)

反觀香港,大部份學術型大學雖規定學生到企業實習,可是除醫學、護理及酒店管理等應用型學科會較多實習時數外,普遍都不超過6學分,只有一至兩次暑假實習。倘若學生想更了解及貼近市場,只能自行尋找企業爭取更多實習機會。相比起應用教育學位,學術型學生實踐機會及經驗較為遜色,投身職場後或未如應用型畢業生得心應手,僱主要花更多時間培訓。

芬蘭同樣毫不吝嗇投放大量資源到教育中,政府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統籌職業教育,統一各校設施、教學及考核標準。其次是實行免費職業教育,中高等職業學校學費全免。再者芬蘭教育局設有專門的品質監察機構,每兩年對所有職業學校進行督查評估後向社會公布,讓整個職業教育體制更細緻及嚴格,小至理髮師也需職業資格證書,成為企業用人的必要條件。

當學生完成綜合型初中後,除了選擇升讀一般學術高中外,亦可選讀職業培訓學校,展開為期三年的職業教育與培訓(VET)。課程針對勞工市場需要而設,提供實用的在職學習機會,涵蓋八個範疇,提供100多項進修課程,並獲得50多項職業資歷認證,使畢業後便能投身職場。當VET畢業學生有意繼續進修,就算沒有應考芬蘭全國大學入學資格考試,也能透過職業資格考試所取得的初級職業培訓資歷,報讀普通大學或應用科技大學。

回到香港,現時高中應用教育方案主要為應用學習課程(ApL),為同學提供非傳統術科類型學科選讀,其內容涉獵甚廣,共有六個學習範疇以供選擇,分別是創意學習、媒體及傳意、服務、應用科學、工程及生產及商業、管理及法律。同學能按自己興趣,並能夠自由選擇,透過應用和實踐學習掌握不同技能。

現時有大專院校提供航空服務應用學習課程(ApL),為日後有意從事空中服務員的高中學生提供專業訓練。(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曾就讀航空學應用學習課程的Sunnie表示基於想成為空姐所以報讀,認為課程內容能提供正式空姐訓練,能抵免日後入職培訓時間,而且能及早加深對這行業的了解。大部份ApL課程緊貼業界最新發展,學生能學到與業界接軌的實用知識,切身了解到行業運作。

Sunnie續指,在ApL能獲得及體驗到有別於傳統課堂上的知識與經歷。她分享道,當時院校全費資助他們到廣州的航空公司參觀,又提供機會讓他們體驗從香港坐直升機到澳門。此外,課程導師都是業界人士,可分享親身經驗,比起學校裏只會叫「考好DSE入U」的老師,更能夠幫助他們作職涯規劃。相對於坐在班房上聽課的傳統學習模式,她表示更喜歡這種「貼地」的學習模式,走萬里路親自體驗行內運作。

繼續閱讀:【應用教育】循序漸進完善制度 自資院校作開路先峰

上文節錄自第20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24日)《拓展應用學習為大勢所趨 教育多元化 香港如何擇善而從》。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