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員防疫.上】未封深圳灣下的屯門社區 議會內外防疫的難處
「你不鼓勵他們開工,反而支持罷工,有無真正為市民着想?不要在取得選票後便亂來!」屯門區議員張可森本月初在選區新墟開設街站支持醫護罷工,還未開站便迎來市民指罵。一眾新上任的區議員,第一個面臨的大考驗,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區爆發造成市民恐慌,以及為政府未有處理好的防疫政策補漏拾遺。然而,在今日政治化的環境下,區議員不管在議會內外,都遇上各種挑戰。全面封關與否,也引起距深圳灣口岸較近的屯門社區熱議。
屯門區議會在1月底成立了一個社區危機應對小組,處理防疫相關工作和採購防疫物資,屯門新墟區議員張可森成為了小組的召集人,在議會內外均負起處理疫情事務的責任。區議員的工作很多時吃力不討好,既要面對群眾,為市民分析政府政策的利弊,又要提出解決方案及疏導民情。特別是肺炎疫情肆虐、「一罩難求」的當下,區議員們都要做好「派(口罩)和不派也會被罵」的心理準備。
屯門新墟及市中心距離深圳灣口岸只有約15分鐘巴士車程,是除了上水之外,水貨客最常到訪的地區之一,區內藥房多,在新墟街市附近走過,短短十分鐘路程便經過至少約十間藥房。2月6日早上,張可森在新墟擺街站,一個個拉着買餸車、戴着口罩的街坊在街站前面走過,部份人購入了前一天廣傳會缺貨的廁紙,亦有不少人如常地買餸回家做飯。
區內的口罩在前一天返貨,有藥房店員友善地叫街坊買一盒就好了,要留給其他人使用,但擺街站這天已全數賣光。失望、無奈,一張張臉進進出出,明知不會有還是走進去問,出來後仍在未開箱的貨箱堆前默默凝視,久久未有離開,不知會不會還有貨到。藥房前的街坊在議論着哪裏有口罩、家中用哪種、剩下多少存貨,大家最後也是買不到。
有婦人打電話給丈夫,本來帶點喜悅說終於有小童口罩到貨,但當看到一盒50個要賣200元,以及日文紙盒上卻有一行小字寫着「中國製造」,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無奈買下,因為「不知幾時會再有啊」。背後流露的是由這次疫情引發的對內地各方面的不安情緒。缺貨多天的洗手液也運來了,才剛開箱,數十人湧到紙箱前搶購,即使售價是平常的兩倍,也一下子沒了大半箱。有街坊還主動把洗手液傳給站在較後面的人,彼此交換了笑容。
「全面封關」成官民拉鋸戰
張可森坦言,有不少街坊問他會不會派發口罩,但他認為除了直接派口罩以解街坊燃眉之急外,「全面封關」也是屯門區迫切的訴求之一,因為從源頭堵截可減少病毒擴散的風險,而隨着內地確診個案增加,阻截病源可減低社區爆發的機會,以及減輕本港醫療負擔。
「全面封關」的爭議自農曆新年前夕不斷升溫,更有醫管局工會發起醫護罷工,以工業行動爭取訴求。張可森支持醫護罷工,認為政府的「封關」措施中維持深圳灣口岸運作,猶如把大西北街坊暴露在疫症危機中。這天,他便是聯同十多名醫管局罷工的職員擺街站,呼籲市民支持醫護罷工,要求政府「全面封關」。
有走過的街坊向醫護打氣叫「加油」,也有街坊表示理解這時勢做區議員不簡單,鼓勵「要撐住啊」。間中有街坊會罵特首林鄭月娥兩句,也有人上前質問他。一名太太便打開手機的攝錄功能對着張可森,發出一連串問句:「現時有病要去看醫生,醫護不上班那怎麼辦?」「現在說封關,就已經搶米、搶廁紙,那之後怎麼辦?」「那政府如何幫我?為何不把時間用來解決問題?現在走出來這樣叫喊可以解決問題嗎?」「希望你多點時間去做事,有沒有想過有其他問題?」
從市民的反應多少看得到社會上兩邊的聲音都帶點情緒—「封晒去,香港人唔洗食!」「封人唔封貨啊,先生!」 事實上,在「全面封關」的官民拉鋸之中,需要認真去問的是,每天穿梭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究竟都是什麼人,封關對他們的影響又要如何處理。
早在「全面封關」聲音發酵之時,政府曾指出這現實中不可行,因為每天往返兩地的人員中香港人佔了75%以上 。而就在張可森擺街站前兩天(2月4日),政府正式關閉羅湖、落馬洲支線、落馬洲皇崗三個口岸和港澳碼頭的關口,旅客只能從深圳灣口岸、港珠澳大橋及機場往返內地和香港。當天,入境人數急跌46.7%,當中54,816是香港居民,佔整體約79%;內地訪客則由13,461減至9511,減幅約29%。經深圳灣口岸入境的總人次增加逾一倍,由10,659增至22,409人次,當中有2,771名內地訪客,約佔12.8%,與之前一日相比,上升48%。
無論如何,入境的大多數人確實是香港居民。如果關口全封了,這些香港人如何回港?兩地司機能否豁免以把貨物運到香港?這些問題未受到應有關注,使得「全面封關」的爭議充滿政治張力。林鄭曾直指「全面封關」會造成歧視,張可森則認為她扭曲了「全面封關」的意涵:「全面封關是指拒絕非香港的居民,暫時(尤其是來自疫區的)進入本港,在內地的港人不是不可以回港,但是一般情況下需要隔離14天。」
政府最終在2月5日宣布由2月8日起對從內地入境人士全面實施強制檢疫,有醫療專家形容為變相「全面封關」,但當中仍有爭議之處,如部份人憂慮生效前那兩天「空窗期」仍容許內地入境人士隨意在社區走動,恐增加傳播風險。此後,每日從兩個仍開放的陸路口岸入境的港人跌至1,000人左右,內地訪客更跌至只有數十人,「封關」爭議可謂告一段落,但香港的確診人數持續上升,社區傳播風險揮散不去,抗疫之路未見終點,區議員在其中不能只上街「叫咪」,但要急街坊所急做些「實事」,尤其是消解他們對口罩等物資短缺的焦慮,卻一點也不容易。
撥款買口罩也阻礙多多
「口罩荒」成為疫情威脅下香港面對的頭號難題。屯門區議會民主派區議員早在1月底提出打算批核50萬元撥款買口罩,本來有三分之二議員簽名書面傳閱就可通過,但張可森說:「秘書處有點阻礙,說書面傳閱要等五天……本可提早五天招標,結果拖了一輪。」
1月31日,民政事務處提供的區議會秘書處以防疫為由停止服務,一眾屯門區議員堅持在走廊開會,通過撥款100萬元購入口罩,並否決本來預留2至3月的200萬元活動經費撥款。富新區議員李家偉提出改為成立社區危機應對小組,商討購入200萬元防疫物資等事宜,張可森成為小組召集人。
「剛剛開街站時,民政處那邊還在說不知道會議是否具合法性,但其實不會沒有的,因為秘書處是否在場不是重點,重點是主席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召開,有沒有足夠議員出席,不會因為他們不出席,會議就沒有合法性。」
張可森批評,政府對疫情完全沒有對策,像是癱瘓了一樣,而作為區議員可以做的很有限。「我們的法定地位始終是諮詢架構,有一定的資源,但是否能夠做很多事情?現時的政制就是不讓我們做這件事。我們收集過區內意見,在會議上通過了要求封關、封深圳灣口岸,但政府連一封信的回覆也沒有,完全置若罔聞。」
區議會撥款100萬元購買口罩,但只可交回民政事務總署負責採購,或是交給夥伴團體負責,前者要供應商自行投標,但林鄭早前公開承認政府採購工作不太成功;後者需夥伴機構預支一半採購費用,再透過區議會報銷,很難找到願意這樣做的機構。
不少區議員不忍心街坊沒口罩可用,於是自己撲口罩、派口罩。他們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渠道,而是跟普通市民一樣,上外國網站訂購或和良心商戶合作,購入的量遠無法滿足區內所有居民的需求。有區議員可能買到數百個或數千個,但為了讓更多市民分到口罩,又要花時間用密實袋分開無獨立包裝的口罩。有區議員在Facebook上笑言,自己加入「富士康」(比喻為血汗工廠)。
街站快要結束時,李家偉前來幫忙收站,然後跟張可森匆匆回到辦事處吃午飯。屯門區九位素人區議員沒有政黨背景,於是結盟互助,希望力量更大。1月1日上任後,他們有大批事務要處理,如聘請助理、裝修辦事處、安裝閉路電視等,部份區議員更連辦事處也未找到,想派口罩也只能在區內開站派發。擺街站時,有街坊表示可以幫忙派發口罩給獨居長者,張可森馬上開展聯絡工作。
派口罩與否,對一眾區議員來說,也是一大難題。張可森也有視察及協助其他議員派口罩,又有一番體會......
繼續閱讀︰【區議員防疫.下】派和不派也會被罵 口罩荒下區議員的角色是?
上文節錄自第20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17日)《 從屯門區議員挨罵說起 區議會如何協助社區抗疫》。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