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實驗室】港缺農地欠視野 林漢明嘆港人只關心有無藥食
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說,從中大規模測序到定點測序,尋找栽培大豆中經已失去的耐鹽抗旱基因,再到創造新大豆品種,這個轉換過程意義深遠:「當沒人着手做時我們便去創新;當許多人一窩蜂去做,大家鬥錢、鬥人多時,我覺得這非香港的強項,這時便要找一個新角度繼續做下去。」他認為,香港的價值在於創新,當團隊成功示範後,不僅代表研究方向正確,在學術界引起迴響,他可驅使科研人員不斷突破。此乃《國家重點實驗室》系列報道之三
【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大研抗旱大豆助農民 林漢明:情感因素燃研究熱情
林漢明及其團隊在香港研究及知識,結合中港合作的優勢,讓項目能利用甘肅高海拔、降雨量少的理想環境試驗改良,成功應用到土地層面。他表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意義除了有一定的經費支持外,還更容易爭取到合作夥伴:「如果與國內單位合作,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重要的名號,因為這是國家認同的團隊,科技部認可我們的能力,並且是進行國家認為應該要做的重點(研究),所以當我們到內地與對口單位合作時,便較容易及流暢。」他形容,香港的優勢在於有創意及技術,而且靈活自由,與內地形成一種互補關係,如果對方與自己做同樣的事,便未必需要自己。他打趣地說自己經常向內地朋友炫耀:「香港講錢沒有優勢,但我明天執行李買一張機票便可以走;他們要向單位申請才可離境,並非能像我們這個小城市般,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
現時,實驗室以農業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為主導研究方向,並在個別技術成熟的領域中進行應用基礎研究,兩者的分別在於前者理論成分多,屬具前瞻性探索性的研究,以產生新學說或理論為目標;後者基於研究領域的長遠需要及目標,透過研究新方案或技術等解決應用難題,提升生產力。「研究農業的最終目的必然是應用,應用需要大量土地,香港目前沒有這些條件,但知識可以在香港產生。」他比喻說,發明手機也只需實驗室而非廠房,當我們去研發新技術時,理論基礎及知識可於香港產生,讓知識覆蓋更多地方,繼而供外地應用。
沒有農地,也有農業研究
「如果香港凡事一定要自己應用才着手鑽研,那其實我們沒什麼可以做,可能來來去去也只是金融、銀行、電腦、醫療檢查,其他也不應該做了!科學應否被局限?科研力量只為700萬人工作?」現時香港農業主要集中於市區邊陲,在全港逾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只有18平方公里用作耕種,而務農人口約有4,600人,佔總勞動人口0.12%。
推動工業或農業往往需要大量土地,林漢明坦言這並非香港優勢,但科研從不是一蹴而就,由上游的基礎科研,到最後的下游應用研究之間,牽涉着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當中不乏香港的位置,「我們只需要一個概念,或做一些小型測試慢慢優化及驗證,便可以做下去,再結合生產地的需求及條件去做(研究)。如果我們能這樣思考,香港便不會有所局限。」他直言,靠金融、銀行等行業難以支撐香港的未來發展,既然香港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嚴格的審批方可組成研究團隊,反映香港在這些國家重點技術工程上,擁有深厚技術與人才優勢,理應更好地支援這些得來不易及已成氣候的研究力量,持續在香港創造知識。
科研發展,香港欠什麼?
林漢明在港長年投身科研工作,他指出香港的科研投資佔本地生產總值較少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資金以外,他更在意的是香港社會對農業科研的支持及眼界相當薄弱。「大家很關心有沒有藥吃,貼身的(議題)會很在意,但如提及糧食安全、平均九個人就有一人在捱餓等等,人人都覺得離香港很遙遠,大家缺乏國際視野,看不見世界需要這些技術。因此香港尖子不是做醫生,便是做律師,抑或從商。」他慨嘆,在香港的社會氛圍下,即使優秀學生有潛質從事科研,但礙於父母期望及對前途的考慮,終會在大學轉換軌道,對農業生物技術在港淪為偏門學科習以為常。
即使學生立志在港修讀相關學科及畢業後留港研究,但理想始終是理想,許多人最終迫不得已離場。林漢明表示,香港農業生物等相關技術與工業接口較薄弱,即使大學培育了許多人才,卻沒有工業吸收已受訓練的人與技術,結果白白流失:「我們沒有產業鏈去承接這些人,結果他們會被其他地方吸納,香港留不下他們,便不能創造產業環境。」
農業是糧食之本,相關科研項目及技術更應走出實驗室以造福社會,但當港人眼界過分集中於某一專業領域,對科學探究並不熱中及本地缺乏工業承接,只會使本地的研究力量由非本地人支撐;更無奈的是當學有所成,院校難以完全吸納,而本地的研究產業又容不下這些本地培育出來的人才。
林漢明指出,實驗室現有21名首席研究員,各有由學生、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等組成的團隊,惟不少人完成研究任務後離開香港。他苦笑道:「從世界觀而言,我們為世界訓練人才;但對香港而言,你訓練了許多人,但他們又走了,好難連接社會。」這種雙重流失令香港損失許多人才,消磨不少研究力量。
上文刊載自第14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3日)《從實驗室走到田間 港產抗旱大豆異地結碩果》。
相關文章:中大研抗旱大豆助農民 林漢明:情感因素燃研究熱情拓種子認證產業 香港不乏技術條件
其他《國家重點實驗室》系列報道文章:呼喚香港科研氛圍 港大中大共拓綠色化學理大研本地抗癌藥 彌補國際醫藥研發不足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