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侯友宜發布兩岸政見:三項監督、四大戰略推動兩岸關係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12月21日發布兩岸政見,侯友宜表示,其兩岸政策一定會在《中華民國憲法》和台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法令原則下,以「保護國家人民的安全」為基礎,堅持台灣的民主自由制度,台灣的未來由2,300萬人來決定。希望兩岸能夠重啟溝通,在完善的監督機制下,保障台灣人民的權益,也讓兩岸能夠和平、穩定。
侯友宜指出,民進黨執政下,兩岸完全不交流、不溝通,台灣海基會及大陸海協會事務性協商的對話停滯,無法保障台灣人民的基本權益,「共軍擾台」頻率與強度也增高,政府欠缺對話管道下,無法管控風險。對兩岸交流更增加了限制,陸客、境外生越來越少,尤其,兩岸政策決策毫無監督、決斷專行,言行不一,所承諾的「兩岸監督條例」立法,八年來毫無進展。
侯友宜表示,「捍衛國家安全」、「保障台灣人民人權」是其兩岸政策的兩大目標,其中兩岸對話必須優先談人權問題,為加強保障台灣人在大陸的人身自由,提出三項具體主張,包括將運用兩岸海基會、海協會的聯繫機制,杜絕台灣民眾被無理盤問、留置與騷擾;落實台灣民眾人身自由受限案件24小時通報機制;以及將行政拘留案件,納入《兩岸司法互助協議》。
侯友宜強調,兩岸交流過程中,一定要有監督機制,因此將建立「國會」、「司法」、「青年」三個監督機制,做到廣納社會意見、落實公開透明,並確保兩岸關係進展,符合台灣最大多數民意。「國會監督」機制部分,承諾將在一年內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司法監督」部分,則將建立必要的社會安全網,並確保司法獨立、公正的運作,也監督各級政府,包括總統本人,都必須遵守相關法規;至於「青年監督」機制,未來會在台總統府下設置「青年兩岸事務委員會」,由18到40歲來青年組成,確保台灣青年意見落實在兩岸政策。
至於四大戰略縱深,侯友宜也說明,第一項為「國防戰略」,就職後10個月內將公布「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將「3D戰略」(嚇阻Deterrence、對話Dialogue、降低緊張De-escalation)進一步具體化,達到「促進繁榮」、「確保民主」與「強化安全」的目標。第二項為「對話戰略」,在就任一年內即會啟動海基、海協的兩會對話協商,優先確保人權、解決民生問題,並透過全面恢復民間交流,降低敵意、累積善意。
第三項是「執法戰略」,除了充分落實既有的《兩岸司法互助協議》外,也要擴大參與跟國際之間的打擊犯罪,台灣、大陸、其他國家必須緊密的合作,如此才能讓政府公權力成為台灣人民生命財產最堅實的保障。最後則是「經濟戰略」縱深,除了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重大區域貿易協定外,就職一年內重啟《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平台解決貿易爭端的機制,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後,逐步推動下一步兩岸貿易談判。
今日包括台灣前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東吳大學全球華商研究中心諮委施威全皆共同出席記者會。
劉德勳表示,當前兩岸對等、尊嚴的各種協議及交流受到停滯,但侯友宜能在《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上,對外宣示會本着「國家安全」、保障人民權益及堅持民主的立場,來發表兩岸政策,對捍衛我們的「國家主權」及主體,是站穩了非常堅定的立場,有這樣的立場,才有可能兩岸在未來交流中,保障人民權益、確保和平交流及區域穩定建立最好的起步點。
施威全代表台灣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表示,人權對維護台灣主體性非常重要,支持侯友宜主動與中國大陸協商人權議題的主張,過去和陸委會同仁透過官方對官方的協商管道,簽署了《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兩岸投資保障協議》,都談到人權議題,但過去七年多都停滯了,希望未來新的總統能夠透過今天宣布的政見,持續主動與大陸談人權議題。
左正東也說,今天兩岸政策中的三個監督管道,貫徹侯友宜過去所堅持的公開透明的原則,司法監督的部分,是為因應未來民間全面開放交流後,能加強社會安全網,讓人民放心;而蔡英文政府上台後,也看不到在兩岸政策上有民間的審議及讓在野黨參與的機會,變成一黨獨斷的政策,不利凝聚社會共識與信任,因此侯友宜也提出在台總統府下設置「青年兩岸事務委員會」,聽取各界青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