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對台貿易壁壘調查 廈大學者:早該如此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商務部4月12日宣布將調查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涉及產品超過2千項,並稱這與台灣採取單方面限制大陸產品輸台措施有關。台灣官方則回應,「願意『不設前提』與大陸方面磋商」,但對於貿易壁壘調查會否是大陸取消ECFA前兆,台經濟部長王美花保守回應,僅稱「這兩件事沒有直接關係,未來會不會有關係,還不確定」。兩岸專家解讀,北京此舉有政治含義。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12日表示,台灣長期對大陸2400多項產品輸台「採取單方面限制措施,對大陸相關產業和企業利益造成損害」,官方應出口商申請展開貿易壁壘調查,涉及商品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大項。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指出,兩岸貿易長期以來,台灣當局沒有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有關規則,也沒有遵守台北金馬單獨關稅區加入WTO時的有關承諾,對自大陸的進口採行歧視貿易政策,「大陸商務部早該如此了」。

廈門大學教授唐永紅認為兩岸關係情勢的改變,促使大陸惠台政策失去原有的政治基礎。(中新網)

唐永紅列舉,台灣至今禁止進口兩千多項工農業產品,嚴重影響到兩岸貿易水準,兩岸貿易的平衡以及有關方面的權益。「長期以來,大陸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與精神,不僅沒有跟台灣方面計較貿易問題,堅持惠台政策取向,助力台灣經濟發展。但在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長期的誤導下,當前台灣民眾多數已不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主張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

惟近年來,「兩岸之間的主要矛盾性質發生了質變,從內部矛盾演變為敵我矛盾,大陸惠台政策取向因此失去了中國人要幫中國人的政治基礎與前提條件」。

唐永紅表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前提條件是「你是中國人,而不是中國的敵人」;對中國的敵人,中國不僅不能予以幫助,更要予以堅決有力的打擊。

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包承柯則在接受台媒《中央社》採訪時指出,限制進口與貿易制裁是「你不讓我的商品輸入,我就不買你的商品」,雙邊貿易歸零,最終目的是要促使雙方貿易平衡,然而這是一種相互對抗的消極做法。「就最終目的來說,這也是要達到促使雙方貿易公平。」

在台灣學界解讀方面,台灣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認為,北京在這個時間點發動貿易壁壘調查,用意在於表達對台灣總統蔡英文會晤現任美國眾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不滿。基本延續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前,祭出一波台灣食品禁輸令,後又有圍台軍演等形式邏輯而下。

2022年6月10日,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發出通知,指由於多次檢出禁用藥物,將自2022年6月13日起暫停台灣石斑魚輸入大陸。(截圖自中國海關總署網站)

張弘遠指出,過去中國大陸對台灣農產品、紡織品等在特殊時空環境下有「政治體諒」,北京未要求對等貿易,而「以前的體諒,現在叫做貿易」。張弘遠直言現在大環境已不同,大陸重新要求兩岸對等貿易,對於貿易障礙提出談判,北京此舉算是「一舉兩得」,可取得內部民族主義情緒支持,另也為疲軟經濟找到出口貿易設法擴張的方向。

此外,也有台灣學者從兩岸關係純然的政治面向進行解讀。例如台灣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認為,北京挑在這個時間點宣布對台灣發動貿易壁壘調查,意義大概等同軍演,另也不排除試圖影響台灣總統大選,「這個調查的政治意涵較經貿意涵來得大」。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同聲,大陸貿易壁壘調查結果有可能延到明年1月,正好是台灣總統大選選情正熱的時候,時機點很敏感,不排除是中國先透過貿易壁壘調查給台灣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