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宿主外交」衝不破WHA「一中」大門
世界衛生大會(WHA)5月24日在經過二對二辯論後,駁回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大會的提案,兩岸官方隨後相繼發表了毫無意外的聲明,大陸國台辦重申「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不容任何挑戰」、「台獨不可能得逞」;台灣外交部則稱,「中國一再以政治凌駕全球衛生安全的公共利益,損及台灣人民健康人權,台灣政府無法接受」。兩岸官方在台灣參與WHA事上每年一度的交鋒,已淪為某種乏味的外交公式戰。
細數WHA拒絕涉台提案,台灣今次已是連續第六年未能有官方代表出席大會,儘管台灣官方在疫情的近年高調宣傳「Taiwan can help」,今年甚有美、英、法、德、加、澳、盧森堡、立陶宛與兩台灣邦交國巴拉圭和危地馬拉等10國在會議期間聲援台灣,強調台灣加入的重要性,聲量勝於以往,依舊無改不得其門而入的國際現實。
綜觀過去六年,蔡英文政府在「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為外交目標下,於外年年動員邦交國叩關WHA,儘管連戰連敗,但失敗並不可恥,因為「都是北京打壓」的意識已在民進黨的意識中融會貫通,只要回頭能使民進黨每年定期收穫一波台灣內部反中群眾的支持,每年與北京叫戰WHA一回,都是勝利。
然而,自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蔓延的2020年起,台灣社會對於台灣能否進入WHA殿堂的期望漸漸有別於前三年,除了整體防疫控管相對得宜帶給台灣社會一定的優越自信外,國際情勢、尤其在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領頭與中國對抗白熱化下,台灣社會開始有了在美國與主流西方的聲援下,台灣有沒有機會成功闖關WHA的念想,不若2017年至2019年間,台灣社會眼見兩岸關係不見好,自知參與WHA機會微乎其微,未戰先竭。
如果說美國「反中」的國際造勢是影響台灣社會判斷情勢的外部原因,蔡英文政府近年戮力「爭取理念相近國家支持」的說法成功發酵,無疑是讓台灣社會得以對接外部原因的內在因素,也推升了台灣內部對於衝破「一中原則」、挺進WHA的期待。
更具體言之,蔡英文在第一任期尾聲積極營造「台灣問題國際化」政治工程,明面上一面倒向美國,不惜在各式議題出讓台灣利益,好讓以美國為首的反中聯盟可以藉此「擠兑」台灣,原因無他,蔡英文政府百般求全要的結果,便是將台灣的所有得失皆被納入美國的整體利益之中,以美台利益包裹的形式為自己周全。
簡言之,蔡英文政府不惜開放美國萊豬進口、頂着輿論壓力也要吞下天價軍售、進口日本福島食品,萬變不離其宗,蔡英文上任標榜的「踏實外交」,實情上是汲汲營營在為台灣的外交尋找「宿主」依靠——宿主越多越強,意味着可以獲得的資源也就越多、越可靠。
就台灣發動參與WHA為例,現實的出席障礙其實從來都未發生改變,即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與世衛大會25.1號決議案都基本遵循「一中原則」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大會的提案便缺乏法理基礎。但台灣對於衝不破「一中」關卡的信念轉移,在2020年之後出現了認知變化。
除了前述提及,台灣自身疫情防控雖然也有瑕疵,但在疫況控制與經濟發展間依舊取得了較佳的平衡下,前兩年「防疫資優生」的頭銜讓世界看到,是台灣民心敢與WHA叫門的底氣。但來自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力道不可忽略,尤其民進黨政府有意為之「台灣問題國際化」,以及構建「理念相近國家」同行的想像路線圖,在在布建都在為台灣社會「壯膽」——蔡英文政府要的遠不只是在外交上為台灣尋找「宿主」依靠,面對從一而終的「一中」現實壓力,蔡英文政府也技巧性地想要藉由「台灣問題國際化」與「理念相近國家」一同分擔,讓「一中原則」受壓的對象不只限於台灣,也要承重在利益與共的「那些宿主身上」,期望借力那些理念相近的(反中)國家,一同解構「一中」枷鎖。
與此同時,也一如民進黨政府所願,「宿主外交」的力道也回饋在台灣社會近三年期待參與WHA事上,歷年收穫來自美、英、加、日、澳等「民主大國」的聲援,已相當程度讓被灌了「民主同盟」迷湯的台灣社會認真相信:只要確保自己置身集體安全陣營,便得以破防在WHA等國際組織裏被遵守的「一中原則」;於是乎,再接再厲,眾志成城。
總的來說,台灣參與WHA連續六年叩關失敗,貌似「一成不變」,但內在的變化實是民進黨政府改弦易轍,揮別過往「孤獨地」與北京在兩岸法理與主權上進行各種爭辯,取而代之的是想藉美中對抗白熱化的外部環境,對內推送「民主同盟」、投身「理念相近國家」以獲集體安全的政治意識流,甚至讓台灣社會出現假性認知,信以為真可以「以虛擊實」、挾集體安全和預期共同承壓去攻克「一中原則」,待敗興而歸後,再次遁入反中的意識裏無限輪迴。如此台灣人,如果還不奈何民進黨,那也不必去奈何世道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