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親綠學者:2024年台灣新總統要有戰爭總統自覺
2022年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下令出兵入侵烏克蘭,雙邊戰事三月未歇的同時,「烏克蘭經驗」已成為台灣關注自身安全的顯學。台灣學者賴怡忠指出,不論是北京全面性大規模入侵台灣,或是兩岸爆發中型軍事衝突,台海發生戰爭的機會如今變得非常高,但台灣情勢不見得以戰爭勝敗決定,也可能要待國際情勢大規模重組後,才能獲得解決。賴怡忠甚至警告,2024年新選出的台灣總統,要體認自己就是戰爭總統,這一點無可迴避。
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民團「經濟民主連合」共同舉辦「台灣、香港、烏克蘭——帝國夾縫、民主挑戰與抵抗韌性」研討會5月20日於中研院社會所召開,親民進黨色彩濃烈的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應邀出席「帝國夾縫與地緣政治」場次,暢談俄烏戰情對台海軍事衝突的可比性。
賴怡忠從國際關係現實結構變化、莫斯科出兵行動帶給北京啟示,以及借鑑美國在烏克蘭戰場經驗後,會採取怎樣的形式幫助台灣等三點切入,認為目前歐亞大陸國家與兩大洋的海權國家,兩集團對抗局勢十分明顯,就地緣戰略的態勢來看,中俄在歐陸一端的烏克蘭與海權西方對壘,放諸遠東地區的台灣便預告了一定的對稱性,因此在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也隨之升高。
烏克蘭與台灣:歐亞兩端衝突的對稱點
首先在陸權與海權國家形成團伙對抗局勢方面,賴怡忠認為海權西方對於中國的態度存在遞延差,最初的逆轉發生於2017年底,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公布《國家安全戰略》進行對中國的檢討,即美國主動定義了與中國存在競爭關係,以致態度日趨強硬。然而,彼時的歐洲或因特朗普個人因素,同時結合一些自身經驗,歐洲對中國的態度沒有跟上美國,直到2019年香港情勢出現轉變,才引發歐洲國家對中國態度產生變化。
賴怡忠認為,歐洲國家過去並不認為北京會對香港做出什麼事,直到北京在港頒佈《港區國安法》等行動,才進而解讀香港角色,以及中國自身角色定位起了變化。反過來說,包含北京提出「東昇西降」等說法,正是由於中國對國際體系認識,以及自我角色定位出現變化,才會導致在處理香港問題上有別於以往,甚至出乎西方預期。
然而,即便在當時,西歐主要國家對俄羅斯的態度依舊是相對緩和,美國特朗普政府也在對中國強硬為首要下,存在「聯俄製中」思維,這在拜登(Joe Biden)上任之初或多或少也得到延續,整體而言,美歐對俄羅斯的態度都是相對温和的。
直到2021年7月,普京發表文章《論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歷史統一》,指出「對於俄羅斯而言,烏克蘭不是外國,烏克蘭是俄羅斯歷史的一部份,烏克蘭人也是俄羅斯人的一部份」。該文剛好在俄羅斯發布國家安全戰略的十天後發表,彼時即有觀察認為,這兩份密集公開的文件皆強調文化與俄羅斯文化保護者的身份,但此間的文化並不同於傳統意義的軟實力,而是有以文化為由,對外輸送武力行動,同時該報告也對美國採取輕視態度。賴怡忠特別指出,即便俄羅斯在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彼時的莫斯科還會略提與美歐留有合作關係,但到了2020年後就已經不再多做類似表述。
至於美歐直到何時才將中俄兩強聯繫在一起?賴怡忠認為,中俄在北京冬奧期間發表共同聲明,曾謂「中俄弘揚傳統友好沒有止境,拓展合作沒有禁區」,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前,美國或許還研判中俄內部存在矛盾,但如今顯然已不做此想。細究中俄聲明,雙方先是對包含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英澳安全聯盟(AUKUS)等建制表達強烈反對,北京隨後也回敬對北約東擴的抨擊,中俄雙方對於民主體制、國家治理哲學也都給出了自己的態度。可以說,中俄與美歐間的對抗,內含意識型態跟價值成份相當高,結果是歐亞大陸國家與兩大洋海權國家的對抗局勢十分明顯,順此而下,才很容易有「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不斷被提起,因為中俄在歐陸一端的烏克蘭與海權西方對壘,放諸遠東的台灣相當具有對稱性。
低估北京武力攻台可能
其次,莫斯科出兵烏克蘭行動帶給北京何種啟示,雖眾說紛紜,但賴怡忠認為,必然帶來一定的學習效果。例如俄羅斯在戰事期間,巧妙運用核威脅,使得西方在援助烏克蘭變得投鼠忌器,再如禁飛區、禁航區的頒佈,也讓歐盟不敢直接干預,這為中國帶來最直接的示範效果。同時,中國在經濟量體和全球經濟互賴程度皆遠高於俄羅斯,一般認為,西方他日若要制裁北京,其程度規模也將不及對今日的莫斯科。
但賴怡忠提醒,眼見俄羅斯出兵侵略,圍繞在領導人對於事實認知,還有正當性如何理解,這在過去顯然是被忽略的,且多是以領導者具備一定理性期待之。換言之,套用在北京會否對台動武的問題,台灣方面過去多認為北京對此多有顧忌,但就普京為例,這研判顯然存在相當低估。
萬一盟友迫簽協議,台灣怎麼辦?
最後,賴怡忠藉俄烏戰情,鋪陳烏克蘭與台灣同處大國陣營對峙夾縫,遂成為地緣焦點,以駁斥一般學者稱「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或是遊走灰色地帶說法,認為在新冷戰時代下,台灣情勢搞不好會在國際情勢大規模重新組織後,才能獲得解決。
另一方面,考量戰略摩擦的結構,後冷戰與全球化都被終結,取而代之的是對立強化,台灣未來在雙元的國際結構下,如何穩定經濟、持續發展?賴怡忠認為,這些環節都會影響台灣整備戰爭的能力。台灣目前看到美國在情報、情資上幫助基輔,讓烏克蘭可以扳回劣勢,他日換做台海出現問題,台灣事實上也已預期不會看到美軍蹤影,但協助還是有可能,賴怡忠順勢回應在台盛行的「疑美論」,認為「這不是美國幫不幫的問題,而是如何幫的問題」。
至於各界最關心兩岸開戰的可能性,賴怡忠做出了悲觀預期,指出獲得大國支持是烏克蘭現在還可以持續應戰的關鍵,他日台海開啟戰端,台灣屆時被迫簽署協議,如果還是台灣的盟友脅迫台灣簽的話,那該怎麼辦?「2024年上任的台灣總統,該要體認自己就是戰爭總統,這一點無可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