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配網紅受邀對談自稱「精神台灣人」 選民結構不只「挺中反中」
民進黨的「蔡英文&DPP」Podcast頻道「耳朵出遊不出油」最新一集節目專訪來自中國大連的新住民、YouTuber「焦慮主婦Lia」,並藉由其定居台灣的經驗,突出台灣的「自由環境」,Lia一句「自己已經是精神上的台灣人」說法,無疑成為這場訪談最吸睛的「金句」。
事實上,不論受訪者Lia定居台灣經驗是如何美好,或多大程度挾帶個人主觀意識敍事,一概屬於言論自由範疇,毋庸置疑,也無能非議。然而,整起形式從民進黨邀約,到專訪旅台的大陸新住民、內容滿溢的自由民主空氣,再到抽象名詞「精神台灣人」的釋出,這場看似尋常的「前陸人」在台生活訪談,終究離不開兩岸政治氣味,經驗上同步帶來民進黨政府濃烈且擅長的意識形態宣傳。
媽媽未來也是台灣人
根據民進黨5月11日發布的新聞稿,「蔡英文&DPP」Podcast頻道「耳朵出遊不出油」最新專訪擁有14萬訂閲的YouTuber焦慮主婦Lia,並且透露她也是民進黨婦女部舉辦的「親愛的家鄉,你好嗎」徵文競賽的獲獎者之一。
節目主持人好奇詢問,焦慮主婦Lia原是中國籍,為甚麼願意參加民進黨舉辦的徵文活動?焦慮主婦Lia答稱,過去的確會擔心被貼標籤,但現在理解台灣「是個多元的國家」,只要對新住民的生活有幫助,她都願意嘗試。至於抵台後最不能適應的差異,焦慮主婦Lia表示,過去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便,現在看起來倒都是小事,進而強調「對於台灣的自由環境,已經像陽光、空氣、水一般的習慣」。
Lia認為,融入一個社會,要靠自己努力,「相較於肉體台灣人,自己生活在台灣,未來也會成為台灣人,自己已經是精神上的台灣人了」。她也分享自己曾因批評台灣的不足,被兒子回擊「妳又不是台灣人」,幸虧先生即時發聲,告訴兒子「媽媽未來也是台灣人」,才讓她釋懷的生活插曲。
台灣人身份的二創
正當這一切發生得如此自然且生活化的同時,從輿論效果和台灣社會現狀觀之,這場訪談實際上隱約預告了民進黨政府將爭取社會群體支持的目光標的,落到了人口總數日益龐大的在台大陸配偶身上。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截至2021年12月統計資料,在台外裔、外籍配偶人數總數計569,851人,其中大陸(含港澳)地區配偶數,合計業達371,822人,佔比65.2%。套用台灣坊間慣用語稱呼,這一類人概稱「新住民」,或略帶煽情的「新台灣人」,對其跨境通婚所生子女,則多稱「新台灣之子」。
在過往馬英九主政時代,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彼時陸客、陸生赴台踴躍,兩岸通婚也反映雙邊社會經濟密切交流的結果,大陸配偶甚至比所有東南亞國家配偶總合的人數都還要更多。但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原本熱絡的兩岸關係因政治因素一夕掉入冰點,不僅陸客赴台觀光人次逐年鋭減,與台灣人通兩岸婚的人數也一年不如一年。
進一步比較台灣兩黨執政期間對待大陸配偶的政策,民進黨政府向來被認為「政策歧視」大陸配偶。例如2002年,陳水扁政府企圖將大陸配偶取得中華民國身份證年限由8年延長至11年,遠高於外籍配偶的4年,但最後並未執行。2003年,陳水扁政府對大陸配偶赴台實施面談制度,而外籍配偶沒有相關規定。2009年,馬英九政府把大陸配偶取得身份證年限縮短至6年,並取消大陸配偶繼承遺產限制,放寬大陸配偶父母探親天數等。2016年,再有民進黨籍立委推翻「陸配取得身份證年限由6年縮短至4年」的法案。
凡此種種,民進黨人刻劃在大陸配偶身上差別待遇,乃至「政策歧視」的印記,始終未消,日常也不乏明示暗示「中配團體經常配合『祖國』在台的各種活動」,將其在台灣社會的存在,抹上一層不純的政治動機。
正因前跡斑斑可考,民進黨今朝「不計前嫌」邀請了在台灣小有知名度的YouTuber焦慮主婦Lia進行陸配在台的生活經驗分享,便顯得「珍貴異常」。謂之洗刷長年不友善之名也好,企圖藉陸配之口反向突出台灣的自由環境也罷,甚至更功利一點,為了挽回些許來自「新住民」家庭的政治支持,都錯雜促成了這一場民進黨與陸配網紅的線上相遇。尤其十分醒題的「精神台灣人」一詞,他日着意妝點,無疑也可以是繼李登輝當年舉起馬英九之手高喊「新台灣人」之後,再一次就台灣人身份名詞上又一偉大的「二次創作」。
民進黨需要重新整理支持者
儘管謂之「二次創作」不免揶揄,但綜觀台灣政治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歷史,針對台灣人身份組成的名詞創作,其實是一項「硬需求」,一如枱面上已有的「新台灣人」、「新台灣之子」等,抽象字面如何組成其實不重要,重點是用途,即如何最大化運用在哪一群人身上「定性」——這對從來是為移民社會的台灣而言,不可或缺。
道理挪用在「精神台灣人」上也是一樣,尤其出自一個出生來自中國大陸、意識形態肯定台灣民主自由的陸配口中,「精神台灣人」就這樣自帶起萬佛朝宗的光輝感——套用Lia的詮釋,肉體不重要,生活在台灣就是精神台灣人了。質言之,民進黨政府或也意識到了,想要鞏固台灣主體的政治目的,除了擴張群眾基礎外,如何統理因支持擴大進而分散,乃至日漸分化的既有支持群體,不至於離析是一則必須處理的課題。
事實上,蔡英文自2016年主政以降,台灣社會被政治切割成非藍即綠已是病態,就連民進黨內部支持群體也早有分殊——蔡英文個人的鐵桿支持者與傳統民進黨政黨支持者兩類群體,實際上並不全然重疊,黨內(老)獨派與自詡進步價值的「英系」,近年多呈現意見與路線分歧不在話下,強烈支持蔡英文政權的台灣年輕人或自稱「台派」,或「新獨派」,渠等定義了新舊,等同劃下了「台派等於獨派嗎」的問句。
在國民黨、民眾黨等在野孱弱、「反中」意識依舊主流當道下,民進黨享受了充沛的話語權力,支持的群眾基礎也在過去幾年穩定擴大,因此關於台派、獨派、社會福利左派、新獨、舊獨等群體,成了各式民進黨的「獨派亞種」,箇中有着主張中華民國不正常,需要創建正常化國家者;也有傾心「中華民國台灣」新創者;自然也留有傳統主張法理制憲獨立建國者。這些不同集合如今都匯聚在民進黨支持者的招牌下,哪一種代表甚麼意思已經難以輕易區分,唯一的交集只剩下反中與保全綠色政權二途。
是以,也可以理解為,隨着泛民進黨支持群體的擴大,傳統獨派的台灣人典範開始在光譜上游移、拉扯、撕裂,曾經的台灣人或是狹隘地指那些說着閩南語、世代出生在台灣的本省籍(相對於隨兩蔣抵台的百萬大陸各省人士),又或者隨社會變遷,省籍不再是新一代台灣社會關注與可以區分的界線,於焉誕生了李登輝創作「新台灣人」的動機,為融合台灣內部本省籍、外省籍與客家族群於一體。爾後再有外配與陸配加入融合,方安置了「新台灣之子」容納之,焦慮主婦Lia自稱「精神台灣人」也是順此脈絡而下的產物。這些名詞表現,強調暗示着,每一個人既自覺也需要在所屬社會中,能有一個位子。
只不過,眼下的問題並不在於台灣社會失去了寬容,而在於多年來,政黨惡性競爭、兩岸關係劣化,乃至於「反中」心切,台灣政治的不寬容,區隔了社會成一個又一個異質互斥的群體,邊界可以依政黨認同切割,可以是中國認同或台灣認同歸屬,也可以是復古的省籍之爭,凡此種種的多元並立,同時預告的也是一重又一重分裂。YouTuber焦慮主婦Lia一席「肉體不重要,生活在台灣就是精神台灣人」的「身份再創」,既抽象,也包羅萬象,其概念能否點醒益發二元化的台灣社會,反而更值得台灣政治人物靜心思考,而非精挑細選,只是看中了她陸配身份講着悦耳動聽的台灣多自由與多美好,最後不過成了為統戰而生的一紙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