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台灣受傷事件「廁紙成重點」 港台兩地「衛生紙」竟不一樣?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香港藝人王喜在2021年移居英國倫敦,同年移居台灣,他周日(3日)在Facebook發文怒稱在台灣入境做核酸檢測發生意外,「台灣入境做PCR被捅傷,兇手已逃離現場,留下來的人,無一個知道兇手的名字,只知道她來自醫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組長兼發言人莊人祥隨後回應事件,當中提到醫護人員發現出血後,有幫他做止血,但被王喜拒絕。而王喜隨後也回應,強調醫護給他遞來一段「3米長的廁紙」,讓他用常識判斷應該拒絕。
隨後,台港有網民針對「廁紙」(台灣稱衛生紙)應否用來急救展開激辯,過程中有人發覺,這或許是彼此文化差異引起的「一場誤會」。其實在港台兩地間,對於「衛生紙/廁紙/面巾紙」的理解和使用習慣都有很大不同。

+2

王喜入境核酸檢測受傷,引起台灣輿論熱議,不少港人、台灣人也在事件相關帖文下方留言,表達態度。尤其是看到他鮮血淋漓的口罩,不少台港網民都表示十分同情,認為可能是護理人員操作不當所致。稍早王喜採檢的結果出來也證實陽性,他本人則在IG發文,想找「傷害他的兇手」。

針對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在現場確實有流血的情況,不過該名醫護人員沒有逃跑,而是將檢體送驗,可能溝通過程有發生誤會;現場醫護人員發現出血後,也有幫他做止血,甚至要提供口罩給他更換,但被王喜拒絕;採檢動作確實有可能出現鼻孔流血的情況,若王喜有後續醫療上的要求,衛生單位都願意幫忙。

王喜一度上傳莊人祥黑白照片,引起不少台灣網民反感,認為他非常不禮貌。(台灣疾管署)

至周一(4日)事件在台灣的風向也愈來愈清晰,事緣王喜用「兇手」、「通緝」等字眼針對台灣的一線防疫人員,要求捅傷他的人「自首」,又表示自己不知道在台灣家喻戶曉的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是誰、要求莊人祥找出兇手等言論,更貼出莊人祥的黑白照片,都讓不少台灣網民感到不忿。

而事件中,王喜對於防疫人員遞「廁紙」給他,有相當大的不滿。不少台港網民的討論過程中,也漸漸釐清當中文化差異造成的認知落差。

幫王喜止血的護理師與友人截圖對話曝光,對於以「這種奇怪方式」上新聞輕鬆應對。(Facebook@Dr. 王樹偉 Tree)

一般認為,廁紙(衛生紙)的接受濕度和強度較低,浸透水後比較容易被水流沖散,以免造成廁所馬桶堵塞,而紙巾目的是用來擦臉、擦手,正因為會接觸到汗水,因此對濕要求較高,不容易拉斷、碎裂。如果將紙巾丟進馬桶中,就有可能造成水管堵塞。而廁紙,通常是要求在使用後投入馬桶中沖走的。

簡言之,兩者雖然外觀和使用方法經常極其類似,但是在設計初衷上,用途(擦哪裏)和用法(是否可以丟進馬桶)是不同的。

台灣一款「抽取式衛生紙」,港人看上去也會誤以為是熟知的「面紙」。(網上圖片)

台灣「衛生紙」多經殺菌 民眾作各類生活使用

港人生活中廁所以外使用「紙巾(面巾紙/面紙)」,在廁所使用「廁紙」,兩者涇渭分明。但在台灣,雖然市面亦有盒裝、紙手帕包裝和便攜式抽取包裝的「面紙」類產品,但「衛生紙」更常見,「面紙」的使用情境時常被「衛生紙」取代。

台灣的公共場所廁所一般提供港人居家廁所常見的捲式衛生紙,居家則以本港少見的「抽取式衛生紙」居多。台灣衛生紙大廠舒潔強調,無論衛生紙、面紙還是家用紙巾,都是經過高溫、藥劑或光學消毒殺菌的程序製造。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2017年推廣再生環保紙時,也強調會內廠商全部要遵循400℃以上高溫殺菌等處理工序。

而在本港,消委會2013年的報告稱,「廁紙在製作及包裝過程未經無菌處理」,2019年亦曾發表報告指「紙巾(包括廚房紙)是沒有經過無菌處理的日用品,其衞生程度或為消費者關注」。不過,《香港01》記者走訪本港超市,發現部分面紙包裝是有註明經高溫處理,部分價格較高款式的捲筒衛生紙亦有註明經超高溫加熱消毒處理。

台灣家庭用紙大廠舒潔強調,衛生紙與面紙都有經過消毒殺菌的程序。(舒潔官網截圖)
本港消委會指,紙巾沒有經過消毒程序。(消委會網頁截圖)

值得一提是,抽取式衛生紙亦不同於港人熟知的「面紙」,因為「衛生紙」的設計初衷是用作如廁,與台灣市售的捲紙一樣「易溶於水」,也易配合台灣環保署的衛生紙丟馬桶政策。不過,台灣市面上販售的抽取式包裝的紙巾,多為「衛生紙」而非港人熟知的「面紙」。一般台灣民眾在使用上,也是會將衛生紙用在廁所以外的用途。傳媒報道上也並不會將兩者分得很細,例如會以「衛生紙」為題介紹日本進口的高級面紙類產品。

針對廁紙、面紙製造和使用環節的習慣,中國大陸和日本民眾,一般也將廁紙、面紙分開看待,這點與香港類似。在日本,面紙叫做「ティッシュペーパー」(語源是英文Tissue Paper),廁紙叫做「トイレットペーパー」(語源是英文Toilet Paper),後者以捲式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