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6.6級地震「國家級警報」狂響 如何做到提前15秒預警?
台灣3月23日發生多次地震,規模最大的地震發生在花蓮縣近海,達6.6級。全台19個縣市都發出「國家級警報」,手機在地震前幾秒狂震,有效達到預警功能。台灣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此次地震有15秒預警時間,算是相當的長,他指出,目前國家級警報作業上不敢說非常滿意,但「還算差強人意」。
此前香港發生地震,許多網民批評沒有緊急警報,天文台回應,不能在地震前作出預警。而此次台灣地震是在地震發生後,民眾感覺到「晃動」前幾秒給出警示,爭取時間民眾預防災害。
台灣中央氣象局指出,3月23日地震發生在凌晨1時41分,地震深度30.6公里,震央位於位於花蓮縣近海,最大震度台東縣6級。初判震度4級以上地區包括台東、花蓮、中部、高屏和嘉南。共有19個縣市的民眾都有收到警報簡訊。
過去地震警報簡訊曾被台灣民眾批評包括「地震搖完了才收到」「沒被地震嚇到,被警報嚇到」等問題,這次地震有許多網民提到,是真的做到提前收到預警:「10秒前有收到警報」「這次預警系統太強了吧!」
香港地震|網民湧FB批無緊急警報 天文台4點回應獲大讚:辛苦哂
台灣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指出,這次警報發出是地震發生後12秒,有15秒預警時間,「不敢說非常滿意,但至少差強人意」。陳國昌指出,其實先前南投地震也曾發警報,但因地震發生在島內,預警時間沒那麼長;氣象局在這方面努力,根據前1、2年的預警中的一些參數、從錯誤中學習。
PWS系統 日本311大地震後在台啟用
有鑑於日本政府在311大地震時透過民眾防災應變資訊,減少天災傷亡人數,台灣2011年3月開始部署PWS災防告警告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提供防災應變資訊,透過4G業者的行動寬頻系統,該此系統可以在數秒內傳送地震速報、土石流警戒、公路封閉等防災警示訊息到特定區域的數十萬到百萬台手機,手機在接收到訊息時,會發出特殊的警告聲響與振動。
據《中央社》報道,台灣的地震警報標準,過去都是地震規模達5.0、縣市預估震度達4.0以上發送通知,但台北市此前設定為3.0以上就發送通知,2021年6月以後台北市調整到4.0以上才發送警報,讓全台逐漸同步。
此前有沒有收到訊息的台灣人自嘲是被認證的「邊緣人」。《中央社》介紹,只要是4G用戶、有開啟接受警報設定,並且不是在通話中、飛航模式、關機狀態的話,原則上只要地震規模達5、震度達4都可以收到訊息。
警報發送流程如下:「第一步發生地震;第二步地震測站收到傳遞速度最快的P波(縱波);第三步是氣象局演算震央、規模等資訊,若打警報標準,就立刻透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轉換格式發送給電信業者:第四步是電信業者發送地震預警給規模達標縣市的民眾手機裡。」
至於「為何有民眾地震搖了才收到,但有民眾卻是收到預警後仍有10秒反應時間。」陳國昌解釋,要看所在位置,如果比較接近震央,「地震太大,P波(縱波)衰減不會那麼快,你可能先感覺到P波,這時警報還沒到,P波每秒走5.5-5.6公里。」而預警系統可以有效防範的是S波(橫波),「S波每秒走3.6公里,我們主要防的對象是S波,用P波來預估S波,P波先到、警報響,科學上學理就是這樣」。
陳國昌指出,此次距離震央比較遠的台北、新竹、桃園這幾個地方,「因為P波已經衰減掉了,感受到的是S波,這個警報是一定會先響的」因此才能提前15秒,在民眾感受到搖晃時先行示警。
此外,臉書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則透露,為強化地震預警系統,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2020年開辦理地震預警精進計畫,增設超過百個即時觀測站,新增的即時測站將地震預警發布時間,從16.2秒縮至14.8秒,更因測站密度增加與新的解算模組,再次將發布時間減少為10.3秒。目前,該計劃仍持續執行,未來將會有更多即時測站,強化地震預警的精準度與反應時間。
警報只為地震響?
值得一提地是,香港於2020年耗資1.5億元設立「緊急警示系統」在3月9日傍晚近6時隨即首次發緊急警示,提醒市民伊利沙伯醫院今起轉為定點醫院,提醒市民切勿前往急症室求醫。曾引發批評,有市民表示「以為是地震」。台灣也曾因為發送過非洲豬瘟、登革熱等相關警報而遭到民眾批評。
不過,根據台灣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規劃,災防告警訊息分為「國家級警報」、「緊急警報」、「警訊通知」及「測試用訊息」四大類。除了第一級「國家級警報」屬於有立即性迫切性的無法手動關閉接收外,其餘都可以手動關閉接收。
「國家級警報」除規模達標準的地震速報外,空襲警報(當民防管制所接收軍方之警報命令後,會啟動警報器聲響及發放示警訊息等方式提供民眾緊急避難)也在內。透過訊息分類的方式,避免太多警報擾民或因此減低民眾的防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