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基輔淪陷 台灣更擔憂中國成俄烏戰爭最後贏家

撰文:衛城
出版:更新:

歐洲情勢因俄羅斯出兵烏克蘭陷入困局,面對美歐各國只顧對着烏克蘭紙上談兵,遠東的台灣望梅止渴的心願始終未了。隨着戰烏俄戰局未能在短時間劃下休止,台灣觀戰的心思業隨各行為方的行動與不作為,漂移不定,如坐針氈。

不論是關於兩岸終局安排、又台海是否爆發軍事衝突等問題,近年皆在美中地緣政治矛盾與兩岸關係明顯劣化的下,成為台灣政治輿論枱面上的議題旋律。台灣在自身安全如何保障都是個問題之際,望向東歐戰局,映入眼簾的場景與心境,自然「見山不是山」,唯有慎防「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成為自我實現預言。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3月8日在倫敦下議院向英國議員發表演講。澤連斯基透過視頻連線發表講話,敦促英國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承認俄羅斯是「恐怖主義國家」,並確保烏克蘭的空域安全。(AP)

在西方中心視角的類比下,將台灣錯位烏克蘭,把莫斯科對基輔的野心與進犯,複製到北京對台北的偉大復興,十分具有帶入感。台灣社會在既有偏聽西方且反中主流的情況下,敍事起烏俄戰爭便心起唇亡齒寒的悲劇心理。

事實上,台灣旁觀烏俄戰事的焦慮有兩個層面,一則是憂慮烏俄戰事本身,以及他國軟落無力的全體敍事成為兩岸的明日預言,二則是歐洲困局已確定帶給烏克蘭極大不幸,不論戰果為何,誰又是最大的受惠者?簡言之,台灣借烏克蘭顧影自憐的同時,也心知肚明北京正在密切觀察莫斯科行動帶來的所有效應——台灣再多的為基輔打氣、為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立下英雄碑、扈從美歐國家制裁俄羅斯,乃至於從期待美歐軍援,到接受烏克蘭孤軍奮戰現實,最後只能強調基輔不會是台北的前車之鑑,林林總總的所有關切,台灣都是為自己而觀,為自己而問。比起基輔淪陷與否,台灣更擔憂中國會否成為烏俄戰爭的最後贏家。

拜登政府加強制裁俄羅斯主要是源自內政需要,以對選民有所交待,維繫國民的自由主義身份認同。(Getty)

台灣的這層擔心並不空穴來風,畢竟烏俄打的並非兩岸終局之戰,北京是否有機會在美歐俄掀起巨大矛盾後收割利益,已成為真實戰場外的一項新議題。隨着烏俄戰線進入第三周,可見中國之於國際輿論的主要關注,已逐步從北京是否表態支持或制裁俄羅斯,到北京是否有意願協調衝突,到是否有利可圖的份上。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3月15日報道,中國政策圈認為中國將在這場動盪局勢中成為贏家,鑑於俄羅斯自2月24日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不譴責俄羅斯、強調不介入、不干涉的態度,保護了其本可能面對的外交、經濟後果——雖然中國譴責國際社會祭出經濟制裁,不過為了保護中國在西方的經濟利益,目前為止可看到,中國企業或許會配合這些制裁行動。因為中國正在這些大國鬥爭間爭取超越的空間,使中國成為動盪世界局勢中的穩定支柱。結果是中國或將從戰事後地緣政治變化中獲益。

無獨有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長鄭永年過往被視作北京官方智囊之一,他於2月下旬發表《烏克蘭戰爭與世界秩序重建?》一文,指出烏俄戰爭將延緩美國從歐洲轉向印太地區的步伐,只要中國不犯顛覆性戰略錯誤,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僅不會被中斷,反而更有能力和意志在新國際秩序構建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新華社)

總結前述,對照歐洲困局未解,在紊亂變動的國際秩序中,北京秉持不輕易站隊的「傳統」,保持理性和務實,展現中國性格的世界觀和務實外交實屬難得。相當程度而言,來自中國決策視角的「審慎樂觀」其來有自,已故中國外交官吳建民的一篇舊文《中國對911事件的快速反應》即暗示了一樣的道理。文章經公眾號轉載,衍生「中國從911後美國的反恐行動中看到契機,尋求改善原本緊張的雙邊關係,得以爭取到關鍵的十年迅速提升國力,成長為有能力挑戰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新興大國」的結論。

台灣方面正是深諳這似東風壓倒西風的推演,於焉憂慮一旦歐洲困局為中國撐出第二次戰略發展機遇期,那日後對台灣加壓的力道只會更加兇猛,因而加大內宣,偏導烏俄戰爭或迫使歐洲更向美國傾斜、美國在太平洋的盟友,包括日本和澳洲也將採取更強硬的軍事姿態以相應中國的壯大等敍事,收斂相關論點,源頭不過是台灣若要有未來,就不能存在一個更強大的中國——繼台灣自省是不是烏克蘭、提問美國會否出手援救之後,「中國會不會更加強大、成為新國際秩序的贏家」的問題順勢出土,併成為了最壓迫台灣安全核心的追問。只能說,一場烏俄戰爭,真心讓千里之外的台灣人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