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加拉瓜棄台投中 台灣「沒有發言權」未來關注點有三
台灣在過去幾年,一直提防「被斷交」的國家始終是洪都拉斯,如今倒是尼加拉瓜先與台灣斷交,就台灣輿論第一時間的反應觀之,實在意外,然就納入美中在國際博奕大局,以及美國大興民主土木工程的此刻,尼加拉瓜與台灣斷交、轉與中國復交,則不當視為一場意外。
先來看看台灣最在乎的美國反應。對於尼加拉瓜奧爾特加(Daniel Ortega)政府宣佈與台灣斷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先是於12月10日發布聲明痛批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嘉獨裁,同時也向全球民主國家喊話,鼓勵所有重視民主法治的國家與台灣來往。
同時,普萊斯也直接點名尼加拉瓜11月7日的總統大選是一場「假選舉」(sham election),稱奧爾特加政權沒有合法性,「藉由虛假選舉上台,相關行動未獲得人民授權」。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亦發言聲援台灣,抨擊「中國像癌症一般在拉美擴散,危害整個西半球」,並指奧爾特加是邪惡政權,呼籲美國要堅定支持台灣。
▼尼加拉瓜與台灣斷交,民進黨高官的「憤怒」與「無懼」:
來自美方的聲援,在台尼斷交後,迅速為台灣媒體所熱衷報道,大有同仇敵愾之餘,突出美國無改對台灣的支持。儘管台灣在失去尼加拉瓜邦交後,目前邦交國只剩14國,「破10」的壓力不能說沒有,但綜觀台灣過去幾年早已抱定對美「一面倒」的外交政策,丟失一個尼加拉瓜邦交的「帳」,是台灣激烈選邊的苦勞下場,但也並非台灣能獨自揹負。
質言之,不論台灣還存有多少邦交國,實際上都已不再是台灣如何量力而為的結果,而是取決於那些與台灣存有邦交的國家,如何評斷自己與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從與台灣維持邦交到決定斷交、與中國建交,這已然不是相關國家在傳統一個中國原則下,外交認定兩岸哪一方才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代表的問題,而是這些國家基於各自國家利益,決定要與美國靠攏一點,或是要與中國親近一些的問題。與台灣斷交,只是相關國家在選擇遠離美國、親近中國的直接結果,尼加拉瓜的外交轉向不過是充分表現箇中邏輯的運作。
回顧尼加拉瓜在11月舉行的總統大選存在相當舞弊爭議,由美國和拉丁美洲的國家組成的區域性國際組織「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OAS)隨後以25:1表決認為尼加拉瓜大選缺乏民主正當性(唯一的反對票是尼加拉瓜自己投的),尼加拉瓜因而憤愾退出美洲國家組織,正式與美國決裂。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禁止總統奧爾特加、其妻子副總統穆麗優(Rosario Murillo)以及數名部長高官進入美國。立場親中的奧爾特加向來對台灣「不夠友善」,北京在美國大張旗鼓舉辦民主風會的時刻,趁機挖台灣邦交牆腳,中尼兩國復交自然一拍即合。
相對於同樣在月前舉辦總統大選的洪都拉斯,其總統當選人(Xiomara Castro)在選前高調宣告當選後將與北京建交,幾度讓台北惴惴不安;但在勝選後,準副總統納斯拉勒(Salvador Nasralla)卻改口稱,「我們的貿易盟友、緊密盟友、歷史盟友是美國,我們不希望與美國對抗,美國是我們主要的貿易盟友」,「只要與美國的關係良好,洪都拉斯就不需要與中國創建外交關係,仍會繼續與台灣維持關係」。
不同於立陶宛、捷克等歐洲國家近月擅打「台灣牌」是為了刺激中國、討好美國,洪都拉斯準副總統的說法,以及尼加拉瓜的外交轉向,也是打「台灣牌」的另一種方式,只是這些被視為美國後院的中美洲國家,打「台灣牌」要價的對象指向美國,大有吃定一旦美國政府不遂其意,便要脅要與中國發展進一步交往的外交關係。
結果是美國雖可以阻止洪都拉斯與台灣斷交,但是對已經表現決裂態勢的尼加拉瓜無能為力。中國在拉美影響力日增,顯然已深入美國後院,得在不少國家與美國表現抗衡。
就此事態發展,明顯居於守勢的台灣接下來必要關注的重點有三。首先是尼加拉瓜與台灣斷交,不應只是視為兩岸之間零和的外交戰,背後更明確表達的,是美中在新冷戰架構下,雙方搶奪國際影響力的結果。華府好大喜功舉辦虛無至上、意識形態壁壘分明的民主峰會,北京則試圖在實質層面去爭取那些對西方陣營失望,尤其是對美國存有相當不滿的盟友,尼加拉瓜只會是其一,未來勢必還有後續。
其次,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2020年3月簽署《2019年台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2019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簡稱《台北法》),令美國政府有責任協助台灣鞏固外交,同時反制中國奪取台灣邦交國。尼加拉瓜做為《台北法》簽署生效後首個「適用對象」,美國將如何祭出「懲罰」,改變與尼加拉瓜的現有關係「以儆效尤」,將是《台北法》生效後的第一個實例。成與不成、「懲罰」力度多重、能不能見效等,都攸關《台北法》到底存不存在實際嚇阻意義,或者只是一部花瓶護台法案。
最後,台北應該要捫心自問的,是台灣在美中競爭態勢中短期內不見休止、兩岸關係民進黨政府自己也缺乏意願緩和的這段期間,台灣的外交關係究竟要以怎樣的意義與形式存在?就在尼加拉瓜轉向承認北京之後,《法新社》引述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台灣專家莊宛樺(Jessica Drun)說法,「雖然台灣再次丟失邦交國,但台北也許仍會顯得從容不迫」,「台灣的非正式外交關係比正式邦交更為關鍵」。與此同時,《路透社》也引述一位台北外交消息人士稱,由於華府對奧蒂嘉政權施加制裁,難以對奧爾特加操作政治槓桿,奧爾特加自然會轉向北京尋求財政援助。「因此尼加拉瓜與台北斷交並不讓人意外」。
台灣官方自然不會做上述表示,但「非正式外交關係比正式邦交更為關鍵」、「搞好與美日歐等大國關係對台灣來說更重要」的類似說法,確實在台灣近年的主流輿論論述中得到一定支持,台灣近年在「得到歐洲」的想像,與「失去邦交國」的痛心之間,還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夠明瞭,立陶宛、捷克等歐洲國家再怎麼友台,終究在於口惠,距離外交上承認台北還有相當遠的路程要走。
但回望僅存邦交關係的14國,面對兩岸實力差距與美中霸權消長,相關國家的反應可就不是口惠的問題,而是直接採取「實至」的與台斷交、承認北京的作為,虛實往來之間的成本,與其過度期待美國說法,「鼓勵所有重視民主體制、資訊透明、法治、為他們的人民促進經濟繁榮的國家,擴大與台灣的往來」,台灣外交關係的維續終究都是要自己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