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後每人年收入增2萬 「利字當頭」台灣人會向北京下單嗎?

撰文:衛城
出版:更新:

延續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劉軍川10月底首拋「統一後台灣財政收入儘可用於改善民生」說法,《人民政協報》兩岸經合周刊11月20日接續報道,稱如若兩岸未來統一,除了台灣財政收入可用於改善民生外,台灣人每人每年收入甚可提高新台幣2萬多元。利字當頭,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應媒體追問,張口揶揄「中國再富有、再有錢,但最有錢的人也會一夕消失」,反稱「我們寧可在台灣自自由由,大家快樂最好」。

儘管蘇貞昌並非主動去針對「兩岸統一後」提出異議,但在「話題充沛」的情況下,台灣官方被動應媒體而來的答覆,也確認了「兩岸統一後」成為了新啟的一項兩岸關係被關注的議題。此例一開,日後兩岸官民就「兩岸統一後」的討論勢必只會多而不會少。

舉凡「兩岸統一後」的台灣民生經濟、台灣人的資格待遇,皆將預演「紙上談兵」。民進黨政府在精神層面固守否認九二共識多年,於今相應開啟物質層面的兩岸新話題,猶如開啟潘朵拉盒子,恐是始料未及。

10月29日國台辦副主任劉軍川在一場研討會上對「統一後」表態,提到「民族復興的台灣同胞將真正當家做主,參與台灣治理和祖國建設,盡享發展福祉與復興榮耀。」(國台辦官網)

北京宣傳直接入台:談錢不傷感情

北京對台論述或在接下來繼續鞏固「統一後」的問題,尤其是側重在關係台灣民眾切實生活的經濟民生層面。如若過去適用於台商與台灣人赴陸發展的種種惠台措施是為試點推廣,那預見「統一後」的台灣民生問題,更形同北京處理兩岸事務的「增量嘗試」,其表現可謂「既大膽也自信」。

綜觀北京此回戲出新招並非虛晃,原因在於北京理解並體察到對台政策的宣傳受眾有了改變的契機,進而促使論述與新令出現突破口。近幾年隨着美中於國際間多面向的競爭交鋒,以及兩岸關係冷冽,尤其在民族主義火候的暖化下,兩岸民間敵意加劇,大陸輿論對台好感度下探,結果是北京官方沒有必要再就對台政策進行內宣,大陸民意緊貼官方作為,大致上無須再行測試,統一台灣幾乎是中國大陸社會目前最有共識的事項之一。

相關圖輯:大陸網上熱論「統一後台灣省買樓攻略」 專家最看好的非高雄台北▼▼▼

+16

既然內部宣傳無虞,又於內遂行惠台措施多年有成,結合「官民合力逼統」已然成勢,測試台灣民意於焉成為北京對台不可或缺的動態參考。儘管《人民政協報》報道逕稱兩岸統一後,台灣人每人每年收入可提高新台幣2萬多元,實際將如何發生目前難辨,但從對台灣社會宣傳兩岸統一的業務來看,反而更有幾分「貨到付款」的味道:不打高空、不盡說高大上的願景,直接來談錢,不傷害感情。

某種程度來說,北京透露「統一後」的「貨到付款」,既是在大陸境內惠台精神的延續,同時也在測試台灣社會對於温飽問題的尺度邊界——如果說台灣社會主流對於精神與意識形態層面的「兩岸同屬一中」存在難以跨越的抗拒心理,那會否還留有「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空間?至少在經驗上,赴陸發展的台灣人吃下了惠台的這套操作,利字當頭,跨越台灣政府、逕自與台灣人「討論」「統一後」的「貨到付款」,無妨其且戰且走的惠台態勢。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兩制台灣方案」,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新華社)

兩岸開啟對台灣社會與價值的「詢價」

面對北京對台在民族融合論調外,另闢物質蹊徑,就民進黨政府目前的回應來看,並沒有太多新意,分析蘇貞昌對內的言下之意,即是台灣擁有的民主與自由等於台灣人的快樂,台灣人因自由而得來的快樂,並不需要靠賺取人民幣獲得——持以的論調基本是為「台灣的民主自由不容買賣」。

就目前階段觀之,「統一後」的討論才初現苗頭,方興未艾,對於中共有意試探的「貨到付款」問題,相信民進黨陣營也將會進行嚴密觀察,即台灣社會面對北京突拋未曾想過的趨利引誘,「民主自由不容買賣」的台灣價值是否依舊篤實?還是只是不能賤賣的問題?「貨到付款」是終其中共所有也不會發生,還是只是價格問題?

當然,台灣人在兩岸統一後每年可增加多少錢收入,這目前怎麼看都只是一個被媒體炒起來的話題,但背後即將開展的,當是兩岸官方開啟了對於台灣社會與台灣價值的競標與詢價,成為兩岸新一輪決定要「愛情」還是要「麵包」的故事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