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獎|《天橋上的魔術師》奪大獎 製片名單裡「中國」卻消失?

撰文:黃雅慧
出版:更新:

台灣影視金鐘獎於10月2日落幕,擔任本屆台灣金鐘獎評審之一、本身也是動畫公司負責人的林家齊通過個人臉書(Facebook)指出,就其印象所知,金鐘獎大贏家《天橋上的魔術師》標榜「台韓視效跨國合作」,但實際是由中國大陸公司負責,但該公司和創作者消失在製作名單上,因此質疑台灣是否有些話無法說。

台灣戲劇《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金鐘獎14個項目,最終獲得6個獎座,堪稱本屆金鐘獎最大贏家。對此,林家齊除恭喜該劇創作團隊的優秀成果之外,也透露其兩年前得知的訊息,該劇現場負責視覺特效指導的陸籍創作者「宋威老師」以及負責超過80%特效鏡頭的「北京諾華視創公司」,都消失在製作名單上。

他認為不應該因為任何原因抹滅了這些工作人員應得的努力與鼓勵。他並質疑「難道在台灣有什麼話是不能公開、不能說的嗎?」

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獲得第56屆金鐘獎最佳劇集,共囊括六項獎座,堪稱最大贏家。圖為《天》劇創作團隊上台領獎畫面。(台灣文化部)

林家齊也指出台灣影視產業的現況,他說,《天橋上的魔術師》在蔡英文政府前瞻計劃新台幣1.5億經費的支持下,成了台灣近年來戲劇史上數一數二的大案,可是在喊着資金不足的情境下,把四千萬視覺特效預算髮包給國外,只留下少數的特效鏡頭在台灣,甚至聽聞有些台灣參與特效製作的公司,也是從對岸接到二包三包輾轉發回來的。

林家齊表示,《天》劇並不是只如預告中所宣傳的台韓視效跨國合作,主要負責場景特效製作的還是中國大陸。他理解制作方或許為了品質,選擇找熟悉的團隊,不過要讓產業變得更好,不單隻有「IP是台灣的」就好,而是所有的製作環境都要一起成長。也就是說,比如特效技術或許可以留在台灣,讓台灣人才能夠有機會參與。

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在宣傳上指出該劇由視覺效果由台韓合作,但林家齊指出,其實多為北京公司主導。(Facebook@林家齊)

林家齊這番言論也引發網友熱議,比如政治性地指涉蔡英文政府需要中國大陸之外,但除卻摻雜政治意識形態的情緒性發言,背後更多的是對台灣影視產業的焦慮。

比如長期關注兩岸娛樂圈的資深媒體人商台玉也在其臉書指出,他認為製作團隊最後把特效發包給北京公司,肯定是不得不的選擇,這可能是基於預算考量或是溝通上的障礙,更有可能是基於技術信賴。

+2

商台玉指出,就她了解,視覺效果統籌製作必須要找到一個頭部負責人,該頭部公司再根據工作比例分配自己執行,或是將特效發包給其他廠商。而且這個角色必須在片子設計開拍時就必須參與到底,不可能由傳統導演製片來分包製作。

也因此,商台玉指出「視效製作」早已經是一個跨國合作的產業,而中國大陸因為市場規模,肯定已經有相當的製作能力和水平,而從業人員和投資方,肯定也有很多台灣成分。而從這件事情中,「該反省的應該是為什麼不能兩岸合作?想要純粹的去中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