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木材、乳製品及農作物出口疑受阻 傳北京祭「限立令」示警

撰文:屈彥辰
出版:更新:

台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宣佈將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引發北京的高度不滿。不久之前傳出,北京擬中斷往返中國與立陶宛間的鐵路運輸,「中鐵集裝箱」儘管出面否認事實,不過台灣外交部則證實消息屬實,並譴責北京運用經貿手段脅迫立陶宛。

根據台媒中央社編譯立陶宛當地媒體報道,現又傳出有立陶宛當地的出口商表示已接不到中國的新訂單,有些產業傳出中國停止更新、批准進口許可,或抱怨農作物有病蟲害,運用貿易上的非關稅措施進行「技術阻礙」。

2019年8月23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聲援香港反修例運動的集會,有中國人持五星旗到場反制抗議。(Reuters)

此外,根據中央社駐倫敦記者報道,中國8月10日宣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立陶宛外交部證實中國駐立國大使已離開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

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對此表態,北京視立陶宛為無權自作主張的「二流國家」,「要拿立陶宛開刀,向其他國家殺雞儆猴」。顯然立陶宛堅持對抗中國的行動,已經徹底惹怒中國。

據報載,立陶宛當地一名木材出口商告訴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LRT),他的貨品約有95%出口到中國,他經營中國市場已15年,目前一年營收約5,000萬歐元,原本穩定的生意卻在中國宣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當天驟變」。中國客户已向他示警,立陶宛企業有可能被政治定調為「不受歡迎者」。目前已接不到新訂單,若情況持續惡化,將考慮繞道波蘭出口中國。

立陶宛工業聯合會主席楊努列維丘斯(Vidmantas Janulevičius)也說,不同產業已傳出中方停止更新、批准進口許可,或對產品提出不見於以往的抱怨,「例如來自立陶宛的農作物有病蟲害」。

「波羅的海通訊社」(BNS)引用立陶宛國家食品暨禽畜管理局(SFVS)局長斯塔斯克維丘斯(Mantas Staskevicius)的說法,報道指出中方已暫停立陶宛農畜產品進口許可核發程序,雙方已進行多年的農畜產品同等性談判也突然停止,且中方至今未明確說明原因。

中央社引用立陶宛規模最大乳製品加工企業之一Rokiškio總裁特朗伯斯(Dalius Trumpos)說法,指出2013年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Dalia Grybauskaite)與達賴喇嘛會晤後,中國拖延核發立陶宛乳品業者進口許可至少兩年。中方「做得出任何事」。

立陶宛銀行(LAC)評估,對中國的出口假如完全中斷,立陶宛國內生產毛額(GDP)所受影響也很有限,至2023年累計不會下降超過0.3個百分點。

不過,北京使用經貿手段達到外交上的政治目的也非第一次,如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去(2020)年一度傳出可能「屆期終止」,大陸網友亦有「乾脆中斷ECFA」,呼籲「以經促統」的討論,最後此事雖「有驚無險」,但仍不能疏忽北京使用經貿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的可能,立陶宛此事可供台灣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