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經濟增長「保5」非重點 大灑2100億賑濟就能救就業?

撰文:衛木槿
出版:更新:

疫情嚴峻,為了防疫而來的禁制令將嚴重衝擊經濟生活,如何在維持生命安全之外,同時維持生計成了當前台灣民眾苦惱的問題。面對社會對於經濟發展的隱憂,蔡英文政府又是如何回應呢?

台灣國發會於當地時間5月18日召開「全力保障台灣製造-產業防疫措施説明」記者會,會中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右二)表示,如果疫情控制得宜,經濟成長率「保五」不是問題。(台灣國發會)

台灣經濟建設主管機關國發會估算,疫情衝擊消費可能降低今(2021)年經濟成長0.53個百分點(假設疫情持續至三季度),但政府加碼紓困新台幣2,100億可以提升0.9個百分點,只要守住生產,以目前外銷訂單每月成長逾三成而言,今年經濟成長依舊可以保五。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也表示,疫情升温對今年經濟的衝擊會出現在消費、投資及生產三方面,但在加碼特別預算紓困後,消費端的影響將「微乎其微」。

換句話説,國發會認為只要控制疫情,經濟增長率便能保五。如果就數據運算來看,貌似又回到政府官員面對各種經濟衝擊時一貫口徑,「影響不大」。可是,就民眾角度而言,真的影響不大嗎?

2020年台灣在疫情肆虐下,民間消費帶給GDP的貢獻大幅滑落。圖為台灣2020年與2021年一季度GDP主要支出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黃雅慧/多維新聞)

事實上,從過往經驗來看,政府對經濟衝擊的評估主要建立在GDP的數字計算上,但是,若一切只從官員的計算方法來看,並未觸及到民眾真實的需求。

就官方的角度來看,GDP的公式算法是經濟治理主要工具。GDP公式分成內部需求與外部需求,內部需求包含民間消費、政府消費與資本形成,而外部需求則是進出口總量。

以2020年的台灣為例,GDP成長率為3.11%,其中內部需求貢獻0.38%,外部需求貢獻2.73%,去年因受到疫情衝擊,民間消費動能轉弱,其貢獻為-1.24%,呈現負值。所以經濟成長率的拉抬動力主要在於外部需求,也正是貿易量。而因受惠於防疫商機,科技產品需求旺盛,光電子零組件出口便佔2020年總出口約50%。

也是在上述的計算與思維下,當疫情再起,且有可能重創民生消費與服務業的時候,若能夠穩住出口,特別是電子產品生產,儘管內需受到強烈衝擊,最後GDP數字成績上仍能如預期。但必須要問的是,民眾經濟的困頓難道是用經濟成長率的計算就能解決的問題嗎?

2020年疫情間,餐飲業者營業額年增率呈現雪崩式下墜,反而電商業者營業收入有所增長。圖為2009至2020年台灣餐飲零售業營業額年增率走勢。(黃雅慧/多維新聞)

實際上,從民眾視角來看,台灣就業人口最多的是服務業,約佔總就業人口的六成。但還有更多疏漏在政府統計之外的,且圍繞生活展開的行業,比如各種攤販經濟等,因其流動性高,難以計入服務業與工商業普查。據台灣主計總處最近一次的統計,截至2018年8月底,攤販從業人口約47萬人,佔總就業人口約4%,但實際上的數量可能會更多。

另外,台灣就業熱門產業的住宿餐飲業,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便未恢復過往的元氣,比如餐飲業在2020年整體營收鋭減4.2%。這次疫情的禁制令對這些產業來説無疑又會是重擊。過去一年,相關從業人員承受痛楚,這是統計數據難以呈現的。所以,當蔡英文政府頻頻説經濟良好時,許多人之所以無感原因也是在此,因為大多數從事生活服務產業的民眾並未實際嚐到甜美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