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觀察︱大陸「方艙經驗」值得借鑑 武漢非「負面教材」
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5月18日公布的本土確診案例為240例,相較於前日的333例,數字有所下降,讓許多民眾「鬆一口氣」。但「魔鬼藏在細節裏」,台灣衞福部疾病管制署(CDC)網站公布5月17日新增通報數為15,603,其中有8,306例已被排除,而確診數為333例本土加上2例境外,中間還有將近7,000的差額官方並未做出説明,從而引起台灣網絡輿論討論:台灣的檢測能力以及相關的醫療資源,是否已經快要達到臨界點?
事實上,類似的擔憂正在台北地區上演。由於此波疫情「逆襲」台灣,台北市與新北市地區屬於重災區,例如萬華當地的快篩站人滿為患,醫療院所前面也是大排長龍。據台灣衞福部官員公布的資料,台北負壓隔離病房在5月17日只剩下51個空床;而雙北地區的專責病房空床數也相當吃緊,約剩209床左右。
在此情況下,出現了台北市議員游淑慧所揭露的「收治醫療能量緊繃」。據其説法,她近日收到民眾來函,家屬被通知確診,但仍在等待救護車送醫收治。她痛批,「現在疫情爆發才幾天,病房量能就嚴重不足」,「現在就是慢慢把底牌掀開來的時候,之前説的超前部署就已經面臨考驗」。
除了議員的「爆料」之外,記者也掌握到萬華地區的類似情況。一位母親居住在台北萬華的民眾向多維新聞表示,其母親出現反覆發燒、伴有咳嗽的情況,三天前到醫院進行檢測,至今都未收到結果通知,「這種等待實在太煎熬」。由於醫院後來表示查不到上次檢驗的報告,她只能在第四天重新再排隊篩檢,當天早上5點排隊、8點拿到號碼;但要等隔天才能篩檢,因為一天只能篩查100人。而其母親的友人,已發燒到39.5度,目前在醫院也排不到病房。
由於疫情擴散速度快、範圍廣,台灣的篩檢與醫療收治能力正面臨極大的考驗,而確診與有確診風險的民眾,只能在高度不安的狀態下繼續等待。台灣CDC給出的官方指南,便是要求輕症感染者「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衞人員通知」;而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在Facebook上重申,請輕症者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
要求輕症者待在家中的處置方式,台灣並非首例。2020年3月英國進入防疫第二階段時,正是告知民眾若出現輕微症狀,不需要進醫院看病,只要在家中隔離七天,被外界批評為「佛系防疫」。然而對於英國的做法,當時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醫療能量尚能完整承擔,不會執行類似模式。一年多過後,疫情在台灣爆發,如今卻仍然看到了「英國模式」的影子。
也因為如此,究竟要不要比照中國大陸收治輕症患者的「方艙經驗」,便在台灣成為政治人物攻防的問題。新北市長侯友宜在5月17日提出了希望朝蓋方艙的方向進行,並希望與台灣中央合作,卻遭到指揮官陳時中回應「目前沒有這樣的考慮」。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提出,建方艙醫院時間來不及,他認為可先徵用大型防疫旅館,對輕症者收容觀察,有問題再送到醫院。柯文哲的這套方案,其實在思路上也是一種「類方艙」,將輕症與重症分流,也避免輕症者在家裏出現無人照料的情況。
如果將時間拉回到2020年2月,當時武漢之所以徵用現有大型場所構建「方艙醫院」,就是為了緩解原有醫療機構的壓力,並且避免輕症患者感染家人或鄰近社區成員,反而使得疫情風險增大。儘管當時台灣和西方許多看法認為,這樣的做法會造成交叉感染,但後來疫情擴展至全球后,許多國家也效法中國大陸建起方艙醫院,其成效已不證自明。如同柯文哲所言,最有效的防疫方法就是「不要動」,因此當時武漢無論是方艙醫院抑或是封城,這些做法就是在避免疫情因為缺乏控管而擴散。
平心而論,不管蓋不蓋方艙,也不論要不要封城,台灣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有效降低人群的移動與接觸,這已是台灣內部的高度共識。但目前仍有許多確診者或出現症狀者未得到收治,甚至穿梭在家中與醫療院所之間;也有許多台北地區的民眾,因為學校改採遠距教學,或者公司採行異地辦公,而離開台北到中南部或東部「避難」。這些情況都存在着擴散疫情的風險,柯文哲也坦言,疫情可能向其他縣市散播。
武漢的防疫模式在台灣的政治語境與視角之中,被視為是失敗的「負面教材」,卻也因此忽略了武漢從疫情泥淖中成功站起來的經驗。對抗病毒的擴散,並且讓確診者和有確診疑慮的民眾安心、得到應有的安置處理,應該是當下台灣官方從中央到地方都該戮力以赴的。那麼,武漢或許不該完全是台灣的「負面教材」,它從倒下去到站起來的過程,還是可以汲取出許多借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