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法「混血」戰鬥系統行不通? 台灣軍艦升級案揭內部角力
台軍方傳出將在2022年會計年度,開啓購入之後性能低劣的6艘法制拉法葉級(La Fayette)巡防艦(也稱:護衞艦)的性能提升計劃,整個案子高達台幣300億元,未知在原本的法制Thompson-CSF TAVITAC 2000(SENIT 7)作戰系統中,要整合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自制的海射型劍2中程防空導彈,需要耗費多少時程與金額,如今台海軍與中科院説法不一,中科院認為其研發的海劍2導彈以及自立研發的垂直發射系統(VLS)足以因應拉法葉艦性能提升案的火力需求,但是台海軍方面則持保留態度。
由於全案經由台國安高層下指導棋,必須與法商合作,原本由中科院主導的性能提升案,整個翻盤,是好是壞目前軍內正在鬥爭中。台國安高層對法製軍品一向有好感,在陳水扁政府末期,當年曾經推動軍火代理的官股鐽震公司,準備引入一系列法製軍火,用來制衡美製軍火管道一向被國民黨所掌握的劣勢,後來此案因曝光、以及陳水扁一連串財務醜聞而告吹,但是鐽震公司的陰魂一直繚繞在蔡政府的國安高層中,如今藉着拉法葉艦性能提升案,一次發作,卻也踩到中科院痛腳。
事實上,不論是蔡政府國安高層屬意的法商主導性能提升案規劃,或者是中科院堅持自立研發台產的山寨火力提升案,兩方都沒錯也都錯得離譜。
一方面,法商主導性能提升案,不會售與台軍任何火力提升的廉價案,法國相當願意出口台灣搭配Sylver垂直發射系統的Aster-15/30型防空導彈,用於改善台軍拉法葉艦低劣的防空能力,但是法方開價光是導彈系統就高達500億台幣,跟着升級的戰鬥系統則超過1.000億台幣的規模,讓台灣方面收手。
而另一方面,中科院堅持使用自製的海劍2導彈,加上其不知來源「自主研發」的垂直發射系統,加總起來經費未知,但是研發成本約60億台幣,生產後價格應該比法制舶來品便宜,但是由於中科院號稱自主研發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至今外界未能窺其真面目,且是否能與法制戰系、雷達射控系統搭配?也是問題,其中也牽涉到數據鏈開源權利金交易,一來一往下,是否比採購法製原產貨經濟減省?目前也有疑問。
中科院近期不斷爭取在台灣海軍的眾多建案中擁有主導地位,主要緣由是其研發的「迅聯作戰系統」以及與之搭配的海弓3中、長程對空導彈與美製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整合是否合格?台灣海軍與中科院在其間似乎相當不同調。
中科院耗費心血卻到頭來無法符合台海軍的規格要求,導致台海軍下一代主力震海神盾巡防艦難產,至今依舊無法解套,也引來台灣監察院準備介入調查是否人謀不臧、資源浪費,也因此中科院近期動作頗大,連拉法葉艦的單純法國商售台軍性能提升案,都要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環顧目前全球海軍,拉法葉級巡防艦目前正進入中期壽命的關鍵期,使用該型艦的法國海軍、新加坡海軍和沙特阿拉伯海軍,都已經進行程度不一的中期性能提升計劃,新加坡海軍更先於法國海軍,裝備價格昂貴的Aster對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
近日法國海軍艦隊航至西太平洋,與日、美等國聯合演習,所派出的拉法葉級巡防艦,都還未配備Aster對空導彈,可見其價格昂貴,而拉法葉級在法國海軍陣容中,也不扮演防空艦角色,與新加坡海軍的防空主力艦角色不同。
至於台海軍的拉法葉艦,是個尾大不掉的難題。此艦採購過程中,牽涉了中、法、台三方的敏感軍售佣金醜聞,當年基本上台灣拿了空殼船身,中方拿到了整艦的設計圖與全部戰鬥系統與武裝,法方則樂得遊走兩岸獲取政治與金錢好處,此案對台海軍是個三輸局面。拉法葉艦回台服役後,由於其戰力低、幾乎沒有防空能力,僅能進行陽春的巡邏與部份反潛任務。
台海軍為了是否提前汰除拉法葉艦、或者是對其性能提升,一度拿不定主意。如今台灣自制的下一代神盾巡防艦、主力艦,因為中科院技術不達標而暫時無解,將陽春的拉法葉艦性能提升,是目前台軍應急提升海軍戰力的方法之一,至於後續要由誰主導此案,還有好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