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地震十周年︱台在野黨舉辦座談會:台灣核電廠附近有活動斷層
日本311大地震(東日本大震災)將迎來十週年,台灣第三大黨時代力量於3月10日舉辦「311核災十週年,記取福島經驗堅持非核家園」座談會,邀請地質學教授、日本產經新聞長官等人,一同探討十年來的核能議題。時代力量黨主席陳椒華也提到目前台灣討論激烈的「藻礁」議題,呼籲政府趕快達到保護環境、保護藻礁,達到更正確的能源發展。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太平洋近海發生芮氏規模9.0的地震,隨後引起的海嘯與餘震重創日本東北、北海道、關東等地,直接的死亡與失蹤人數超過1.1萬人;緊接着福島第一核電站因被海嘯重創造成爐心熔燬,大量放射物質外泄,日本政府撤離周遭約10萬居民,影響範圍超過337平方公里。
陳椒華表示,時代力量一直支持「非核家園」的理念,台灣有非常多斷層,地震頻繁,這些自然現象證明還是要走反核這條路。陳椒華也表示,藻礁同樣需要保護、搶救、珍惜,雖然藻礁當地的天然氣工程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但那卻是用很久以前的標準進行的環評;因此在福島核災十週年之前,更需要了解「現在的」台灣需要甚麼樣的能源政策,以發展替代能源,例如太陽能、地熱,都需要政府更積極推動 ,讓政府趕快達到保護環境、保護藻礁和更正確的能源發展。
時代力量秘書長白卿芬擔任座談會主持人,開場以德國學者烏爾裏希·貝克的「風險社會」論點表示,核電不是立即的危險,而是「風險的危險」,因此其災害性容易被人們遺忘;特別是在經濟跟市場的力量介入後,人們會懷疑核電「是不是沒有那麼危險」。但這一切還是應該回歸到科學知識的進步,政府對科學知識的掌握與否會影響決策的正確性。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表示,核電安全與否「見仁見智」,但美國有66座核電廠,只有2座位於加州的核電廠是在地震風險高的地方,而且現在也因為安全和成本問題陸續停役。相對的,台灣的4座核電廠:核一、核二、核三、核四,在建造時都認為旁邊沒有地震斷層,但近年重啟調查時卻證明核一、核二、核四附近有活動的斷層。
陳文山並認為,核四雖然已經建造完畢,但是當初建造時的「安全系數」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不只是因為311核災後國際調高了核電廠對震災的安全系數,同時也是因為最新的調查證明核四外海有活動斷層的存在。陳文山表示,現在的科技不能預測地震,唯一的預防措施就是「把房子蓋好」,而核電廠的安全系數是不夠的。
日本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表示,日本社會對核能發電是從支持到反對,1979年時日本從財界、政界到日本主流社會都支持核電,認為核電能帶給人類幸福,但車諾比核災到311核災讓日本社會發現核能的可怕性,核能發電量從震災前的28%到震災後的15%,幾乎砍半。
日本於311前有24個核電廠,到現在只剩9個在運轉;不但總體漸漸減少,而且新的、還在計劃中的核電廠建設基本上都已經沒有了。其中福島縣曾經是核能發電廠的重要據點,但因未受地震災害最大,所以根據當地居民的強烈意志已經全部被廢止。
但矢板明夫也表示,廢核是非常艱難的,曾有以廢核為選舉主要政策而當選縣知事(縣長)的候選人,但卻因為無法在任內落實廢核政策,甚至在競選連任時將「不要核能」改成「不依靠核能」,最後慘遭落選。
矢板明夫分析,日本政府在興建核電廠時給予補助,首10年502億日元、首20年893億日元,因此企業相當賺錢,地方也因為興建、維持核電廠而獲得就業機會和經濟活動。但在20年過後,政府的補助減少,核電廠給地方的「分紅」也減少,甚至導致地方政府運轉不下去,解決方案就是「在旁邊再蓋一個核電廠」,於是才有一號機、二號機、三號機這樣增建下去,形同是「養套殺」,讓地方財政完全仰賴核電廠,靠它吃飯、再也離不開。
矢板明夫感歎,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曾經被核能武器攻擊過的國家,也是311大地震中受害最深的國家,但至今為止日本主要政黨沒有一個的主軸是主張廢核,選舉也沒有一次是把核能議題當作主軸來對立;甚至311核災後,政府匆忙下令停止運轉核電廠,卻沒有考慮到電價上漲導致民怨,而急就章推出的發展太陽能政策也被黑道把持,甚至造成更多環境問題,台灣應該從日本身上學習這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