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拜登勝出 台學者:兩岸或有喘息空間

撰文:鄭文翔
出版:更新:

針對拜登(Joe Biden)即將出任新一屆的美國總統,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周志傑在台媒「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表示,拜登將會重建美國的霸權聲譽、修補盟邦離心裂痕,恢復各國對美國的信任,而兩岸也有機會獲得喘息的空間。

拜登出任美國總統後,將會重新調整美國的對外政策。 (AP)

周志傑認為,拜登的外交政策將傾向「鬥智不鬥氣」,不採極限施壓、重拾政策穩定性及可預見性;同時,其也將訴諸「圍毆不單挑」,亦即重回多邊場域和盟邦共同制約中、俄和北韓;最後,則是「逞兇不鬥狠」,他說,美國對北京抗衡壓制的思路不變,但在區分核心或非核心政經利益及價值領域上,將會維持競合和脱鈎間的平衡和估量。

至於美中台關係,周志傑表示,特朗普把美國變成兩岸摩擦的助燃劑而非安全閥,相對於此,拜登會將美國從攪動兩岸關係的變量回到常數,維持戰略模糊的基調、堅守台海和平底線,避免特朗普頻製造讓兩岸緊張情勢升高的引信,因此,兩岸因華府而擦槍走火的風險驟減。

周志傑認為,拜登對台海政策將更平衡而敏感,打台灣牌亦更謹慎而細緻。儘管海峽中線已打破的風險仍在,但一中政策的持續、對台軍售質量的檢視,將有助於武統聲浪暫歇和兩岸軍事緊張趨緩,至於華府在緩解兩岸敵對上扮演消極或積極角色,端視其如何解讀兩岸當局的言行。

周志傑稱,當美中台互相減少折騰,兩岸能否把握正向氛圍而調整戰術、休罵止嚇,甚至重塑思路、脱虛向實,就考驗雙方的智慧,他提出幾個面向做為持續觀察的依據。

首先,是有沒有「各表」。周志傑說,大陸須體察一中各表是客觀陳述兩岸法理現狀的現在式;共謀統一則是勾勒兩岸發展方向的未來式,北京是否重新默認各表的空間,將決定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兩岸連結點、反統擋箭牌,還是反獨護身符。

再來,則是法理問題。周志傑認為,2021年台灣立法院將啟動修憲議程,各方基於政治展演需要的提案,是否觸及現行憲法關於主權、疆域及相關政治符號的修改,蔡政府管控的程度將成為兩岸互動的新風險;而北京對台灣也已漸拋棄幻想、一切操之在我,試圖讓迫統成為備而待用的政策選項。

第三,則是交流通不通。周志傑認為,今後影響兩岸社會互動氛圍的兩項指標,分別是兩岸是否持續強化對個別主張的言論和交流管道的箝制,以及是否持續強化己方民眾對彼方官民的異己和敵對意識。

第四,則是關乎權力地位。周志傑表示,習近平在2022年召開的中共廿大能否順利續任黨魁及2023年續任國家主席、民進黨政府在2022年台灣地方選舉能否取勝及2024年延續政權,使雙方都有可能因治績差、聲望低而以強硬對台或抗中愛台做為轉移焦點和凝聚支持的需要性。

最後,則是心念調整課題。周志傑提及,若台海情勢趨緩,亦為蔡政府調整親美、仇中、反統的路線提供省思的契機。他認為,蔡英文可以通過維護「統一」在台灣做為前途選項的權利、禁止打壓關於兩岸未來走向的言論和方案,以及表達兩岸關係定位的基礎是中華民國憲法來讓兩岸回暖。然而,若雙方無法排除內外雜音,機會將稍縱即逝。

美國新政府出爐後,蔡英文能否調整對中路線,亦將影響到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陳卓邦/多維新聞)

周志傑最後提醒,兩岸當局皆應警惕,民粹是春藥,網軍是神油。若濫用藥、加錯油,就不只傷身心,還可能丟性命。兩岸若玉石俱焚還談發展和未來呢?台灣既不願被統、也無法真獨,讓社會空轉內耗的統獨,說穿了是假議題。停止操作統獨虛實,引導民意脱虛向實,去統獨、重治理,才是民之所欲。他強調,保持「拖」的實力、轉化「獨」的想望、營造「和」的氛圍、重啟「談」的機制,追求兩岸互動正常化、兩岸現狀制度化、兩岸關係民主化、兩岸未來合意化,才是存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