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該如何定位? 台北故宮院長:普世的博物館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2020年不僅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同時也是台北故宮成立95周年。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造訪台北故宮的觀光客人數大幅下滑、門票歲收減半。台灣立法院日前召開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明(2021)年度台「國立故宮博物院」相關預算案,對於故宮的定位問題,台北故宮院長吳密察再次強調,故宮要做的是「普世的博物館」。

據統計,2020年1至8月全台博物館的參觀人數,以台南美術館49.6萬人次奪冠,台北故宮則以45.8萬人次居第三位。台北故宮北院的面積與館藏皆遠勝於台南美術館,參觀人次卻沒有台南美術館多,吳密察對此表示,故宮北院未來將推出套裝旅遊行程,也會加強網絡行銷,希望提升參觀人數。

吳密察認為,台北故宮的定位即「普世的博物館」。(中央社)

至於外界一直有爭議的故宮定位問題,吳密察過去曾提到「故宮應該是一個普世的博物館,不應是個「state」與「nation」的博物館,而應該是一個「civilzation」(文明的)的博物館,展開和世界平行的博物館,走的就是全球化的路」,在去中爭議下,將故宮定義為「全球化的博物館」。

立委范雲質詢時問到,吳密察心中的「文明博物館」為哪一間博物館?吳表示,台北故宮應是一個普世的博物館,在新的時代下運用藏品與各地文明相互交流。他以大英博物館為例,指出人們並不會將其稱做「英國的博物館」,此為普世的博物館應有的樣貌。

范雲進一步質詢,畢竟大英博物館與羅浮宮的文物藝術品並非侷限單一文明,甚至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成立140年後還增訂了聲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了將人們與創意、知識與觀念相結合、收藏、研究、保存,展覽橫跨不同時代與不同文化的重要藝術作品」。范雲認為,台北故宮組織法雖有提及應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的徵集、研究與闡揚,但范也同意台北故宮不應只限於中華文化。

吳密察回答,台北故宮藏品的確有侷限性,如何在新的時代下,用新的方法詮釋既有收藏品,為台北故宮需克服的難題。台北故宮目前首要處理的就是讓文物如何吸引台灣人、與民眾產生對話。如果豐厚的館藏無法讓台灣人有興趣,即代表這些屬於老時代的舊東西,那就要想辦法讓文物與各地文明的文物相互交流、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