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台學者:誰當總統都無法消除中美衝突 台有3角色可選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有鑑於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是近百年來最對立、最混亂、最撲朔迷離的一場選舉,無論結果如何,都將會給美國與全世界帶來重大的影響。台灣長風基金會、台北論壇基金會於周六(7日)下午,在台灣大學舉行「美國總統大選後的東亞新局勢」演講,特別邀請台灣中央研究院吳玉山院士,分析今次大選結果對於中國大陸、美國及台灣彼此關係的變化。

兩強爭霸 衝突在所難免

吳玉山以「美國大選後的強國逐霸、弱國圖存」為題,他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作為開場,解釋中美之間的潛在衝突,來源自新興強國崛起,兩強爭霸必有戰爭。不過吳玉山強調,現今的中國大陸並不是「崛起」而是「再起」,因為過去歷史上已有三次崛起,即秦漢、隋唐與明清。

過去的兩強爭霸,有蘇聯對美國軍事與政治意識形態的挑戰;日本則是經濟方面。而現在的中國大陸為前述兩者的綜合,除了挑戰美國的軍事、政治意識形態與經濟外,還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且於過去歷史上長期為最強大的國家。吳玉山認為,兩個超級強國即便不發生戰爭,緊張與衝突也絕對在所難免。

台灣長風基金會、台北論壇基金在台灣大學舉行活動,由前行政院長、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誼樺(左)擔任主持人,邀請台「中央研究院」吳玉山院士(中)與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右),分析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對於中美、美台關係的變化。(林君穎╱多維新聞)

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變化

儘管拜登目前看來有機會勝選,但更換領導人最多只能轉變衝突的形式,並無法消除兩強爭霸而導致的衝突。因此吳玉山認為拜登就算勝選,中美衝突並不會減少。他預測拜登會試圖轉變特朗普任內的對華政策,美國或許會更重視戰略安全,且在經濟政策上可能不會以關税為主要手段,有極大可能會在若干領域,如環保、氣候變遷、抗疫等議題,尋求與中國大陸合作。

不過吳玉山同時也強調,拜登勝選所能做的改變相當有限,雖然特朗普上任來推行的各項政策像是移民、種族、健保等,在美國引發諸多爭議,但只有在對華政策上,民主黨給予其熱烈回應,可見強國爭霸所帶來的影響。故即便拜登勝出,中美對抗的形勢並不會改變,只不過其對抗的程度與方式會有所變化。

▼想看更多11月6日及5日美國多個票站點票以及民眾上街表態的情況,請點擊放大觀看:

+1

台灣該如何重新調整腳步

至於夾在兩強之間的台灣,吳玉山指未來有三種角色可以選擇,一是夥伴,即完全倒向一強,以得到安全保障;二是樞紐,對兩強保持等距,藉着搖擺獲利,但沒有太大的安全保障;三是避險,基本服從一強,獲得部份安全保障,也會交往另一強獲得經濟等利益,並改善與另一強的關係,減少安全威脅。

這三種的保障性與看重程度成反比,過去的國民黨,在其角色扮演上為夥伴,今日的國民黨,以馬英九任內來說,扮演的是避險的角色。因避險不像樞紐需要面臨兩強的高壓力,也不會像夥伴一樣被其中一強視為理所當然、不被重視,又可享有部份樞紐從兩強獲利的優勢,還能得到部份安全保障。而民進黨,以現在的蔡英文政府來說,為夥伴角色。

吳玉山表示,蔡英文政府選擇做美國的夥伴,代表再沒有避險的可能,也就是斷絕了與大陸合解的道路,而在特朗普任期內,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台灣因民進黨執政不再提「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並配合美國的行動,像是特朗普與世衛組織的衝突中,站在美國這一邊為其發聲。但吳玉山進一步說明,在美國將更換領導人的情況下,台灣剛好也能重新調整與兩強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