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前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新冠瘟神會離去 挑戰在經濟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迄今,全球確診病例已超過2,100萬人。此「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疫情,不只為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沖擊,全球經濟也面臨重大挑戰。疫情下的經濟有何挑戰,又該如何展望疫後的經濟機會?《多維TW》8月13日邀請到台灣中國信託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前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進行主題演講,解讀新冠疫情及疫情(後)時代下的經濟挑戰與發展機會。
疫情讓世界「變得不太一樣」
「新冠病毒已不是一般流行(epidemic)足以形容,而是全球性的大流行(pandemic)。」台灣中國信託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前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開頭便強調此次新冠疫情的嚴重性,並深入淺出地為聽眾科普此次新冠病毒的背景知識。
林建甫表示,台灣過去因為歷經SARS洗禮,而台灣民眾在此次疫情中,也養成勤洗手、戴口罩的習慣,因此很幸運地目前台灣民眾在生活上,並沒有太大改變,但全世界因疫情的衝擊,已經「變得不太一樣」。這改變從日常生活就可感受到,例如生活總是不離酒吧、咖啡和足球賽的歐美民眾,因為疫情的關係,人們首次經歷到封城、禁足的生活。
經濟學家是如何評估此次疫情的衝擊呢?林建甫坦言,經濟學家在第一時間的預估,其實很「掉漆」(閩南語,有不盡理想、表現不佳的意思),認為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大,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在武漢封城已20幾天後時還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率的衰退只會介於0.1%至0.2%間。由此也讓他感悟到,有時候「社會科學沒有絕對的錯與對,只有相對的」。
林建甫指出,根據國際最新的預估,全球2020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是-5.5%。其中衰退最慘的是歐洲,這與經濟、產業結構有關,像是英國、法國因為服務業發達,而人們不能從事喝咖啡、看球賽等消費活動時,影響甚深。至於美國之所以沒有這麼糟,跟美國還有高科技和製造業有關。台灣經濟成長率整體而言只有小幅下修,近來台灣「報復性消費」滿明顯的,在資本形成的部分,政府與民間的投資貢獻也不少。
唯一的確定就是不確定
在疫情下的全球經濟遭遇到哪些重大挑戰,林建甫指出,包括全球供應鏈斷鏈、歐美服務業重創,以及股市大震盪。
在全球供應方面,先是因為中國大陸「中間財」生產的中斷,衝擊全球供應鏈的運行;而在低端製造業商品的供應也是,因為過去歐美就不屑生產像口罩、消毒水等產品。
不過,林建甫認為中國大陸目前在製造業的恢復,速度很快,情況也不錯。反觀歐美則是相當嚴重,「歐美服務業受創程度,遠超過金融海嘯時期」。最後,則是股市的大震盪,例如美國道瓊斯在2020年年初已接近3萬點,但到了3月份則跌至約18000點,而現在又上升至約27000點,足見震盪起伏相當大,某日甚至曾下跌3000點。美股的大震盪,更讓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出,「我實在太年輕」,因為他直到活到89歲才見到美股第一次熔斷。
林建甫直言,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唯一可確定的,就是不確定」。他指出,眼前的各種問題包括,疫情的解藥在哪,疫情何時會結束,另外還有產業供應鏈、中美貿易戰、政府灑大錢,以及股市與經濟脱鈎,股市是否會崩盤等難題。
印鈔票撒錢救市有後遺症
面對疫情重挫的經濟該怎麼辦呢?怎麼挽救市場?林建甫說,全世界的政府皆然,都是從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下手。首先在貨幣政策上,美聯儲(The Fed)就在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意志下,採取量化寬鬆(QE)策略,把好不容易自2015年底開始逐步升息的利率,降到幾乎零利率,「一下子把升息吐了回來」。他認為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全世界都要跟着降息。
在台灣方面,林建甫表示台灣央行是到了3月20日才降了一碼,在外界觀望是否會再降息時,台灣央行於6月18日決議利率維持不變。降幅夠不夠呢?林建甫認為應該要再下調,否則台灣央行在穩定新台幣匯率上就要更加用力。
為何台灣央行決議不降息,林建甫表示,可能是考量到未來經濟更嚴峻時才有工具可用,再者也是顧慮低利率會導致房地產上漲、惡化貧富不均等。另外,他從金融業的角度表示,不降息有利金融業,因為銀行是靠利差過活。
除了貨幣政策外,各地政府也需要更多財政政策來紓困。林建甫指出,台灣政府在紓困方面的支出,相較其他經濟體是低的,不過因為社會情境有差異,台灣人多是有儲蓄,不像美國人,因此台灣政府在紓困支出方面,會因為替代消費因素,而導致乘數效果不大;再者,美國紓困會花這麼多錢,也是因為2020年有總統大選。
林建甫說,為不要債留子孫,台灣在紓困振興上,應趕快進入公共債務的管理,或是投入於公共基礎建設上。接下來,如何解決資金流動性氾濫和全球債務問題,是全球經濟在疫情後要面對的兩大後遺症,處理不好就會導致世代不公和貧富不均。
平台經濟是未來經濟的機會
儘管全球經濟在疫情衝擊下帶來諸多挑戰,但林建甫指出,未來經濟仍是有發展的契機。新時代的經濟方向就是如何因應「工業革命4.0」,即數據技術時代(Data Technology,簡稱DT)的到來。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高科技業受惠於計算機革命下的信息技術時代(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但未來的重點在於能否在發展平台經濟,以及服務貿易。
林建甫表示,與平台經濟發展攸關的項目包括,5G、AI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線上線下整合(O2O)、實境產品體驗(AR)等。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下,資料數據變得非常重要,現在一定要會利用大數據,才能精準生產與行銷。在平台經濟的趨勢下,也將改寫經濟理論和人類的生活,例如自駕車、共享經濟和遠距醫療發展等。
瘟神終會離去 難在經濟
「似曾相似,歷史總是一直輪迴」,對此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林建甫做了如此的結論。他說這不是人類首次遭遇的病毒挑戰,不要小看病毒外,也要看見病毒帶來的機會和新的變化。
林建甫指出,在後疫情時代,「許多事情回不去了」,並會成為「新常態」,例如要維持社交安全距離,而值得關注的變化涵蓋政治、經濟各層面,比方說貧富差距、至少兩年至三年的低利率、美元體系的裂解、大債務時代的來臨、生產供應鏈分化為中國規格和美國規格、地緣政治動盪、反全球化、自由民主轉向社會民主等等。
林建甫強調,「疫情在人類的科學技術下,一定會被解決」,但挑戰在於未來,以及馬上要面對的各種經濟難題,台灣需要把握「在瘟神過後,經濟反彈下」的經濟機會。
在講座最後與會的聽眾無不把握機會與主講者林建甫教授交流,並針對講座主題提出「中、美經濟是否會因債務而崩潰」,以及「疫情下的政府治理能力」等問題。
中國大陸經濟崩潰論 言過其實
針對目前各國舉債嚴重,未來美國或中國大陸有沒有可能會面臨債務破滅的問題?林建甫回應,他是個經濟學家,因此會借經濟角度,而非道德或政治,來評估這樣的風險。他說,全世界唯一可以印鈔票,但不會崩盤的只有美國,因為黑手黨和世界各地人們要藏錢,也都是藏美金,而世界越動盪,美金價格越高。這也是為何中國大陸要挑戰美元霸權,人民幣國際化應該要走的路,為的就是不要受制於美金。
林建甫表示,過去與中國大陸學者交流時,中國大陸學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不認為政府債務會破滅,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大陸經濟的所有制,例如土地等,主要還是「共產黨的」(公有制),中共是不可能讓債務破滅,是具備償債能力的。另外,有聲音指「中國大陸經濟,恐因水患而崩盤」,林建甫則認為「言過其實」。
對於中國大陸的債務問題,林建甫認為可以對比的是日本。日本是全世界政府債務最高的國家,債務問題較歐洲嚴重,但為何日本沒有發生歐債危機,關鍵在於日本的債務不是外債,而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同樣的,中國大陸也是內部的債務,跟國外借的不多,因此他判斷中國大陸因債務而崩潰是不太可能。
林建甫進一步借中國大陸強大的內需經濟實力,以及其交通建設,來否定中國大陸經濟崩潰論。他回憶起,1980年代末在美國學習時,最佩服的就是美國遍布的高速公路,當時中國大陸連一條高速公路都沒有,但現在中國大陸不但有遍布的高速公路,更進一步超越美國的是中國大陸的高速鐵路建設,因此他是樂觀看待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前景。
疫情考驗政府治理能力
在疫情下,是否凸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林建甫深表同意。他認為美國疫情會這麼嚴重,特朗普要付很大的責任。不過,美國因為是聯邦制,很多州長的治理還是很厲害。他說美國雖然是民主國家,但近年來有偏向民粹的問題,他認為美國假如是拜登(Joe Biden)執政後,由於其副手值得期待,有機會再把美國「帶回來」。
曾代表台灣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國際經濟會議的林建甫表示,從他的國際參與經驗來看,他認為特朗普是很成功的商人,但很多思維不是身為一個政治家和國家領導人該有的。
「政治家和國家領導人要講求的是照顧廣泛利益,而非自私自利」,林建甫指出,像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就是某種自私的講法。相較之下,習近平在國際場合講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雖然是外交辭令,可這才是國際領導人該說的話。而在亞洲四小龍中,林建甫也相當肯定韓國及新加坡政府的治理能力,但港府是讓他比較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