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蔡英文「反中仇陸」犧牲陸生 馬英九籲大學校長們站出來反對
陸生歸台議題,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民進黨政府全面放行,甚至是台灣教育部都鬆口答應、發出公文後,硬是被陸委會給「追剿」,對此馬英九8月13日在臉書(Facebook)貼文,呼籲全台灣大專院校的校院長一齊站出來反對。
馬英九批評,民進黨政府已全面開放境外生返台,卻獨漏陸生,使其成為「反中仇陸」政策的犧牲品。他強調,陸生來台「一直是兩岸青年交流建立友誼的最佳途徑」,對蔡英文政府的做法深感遺憾,呼籲全台大專院校校長一齊反對。
馬英九以德國和法國如何化解歷史仇恨為例,稱1870年普法戰爭以降,兩國多有領土互相割讓的仇恨,但是,「戰後德法兩國政府有識之士都認為,歷史仇恨終需化解」,而仇恨的化解就從學生交流開始,馬英九指出,1963年雙方簽署象徵友好和解的《愛麗舍條約》,成立德法青年組織,共同推動超大規模、歷時數十年、數百萬人蔘與的學生交流計劃;經過年輕世代數十年的深度交流,曾經是世仇的德法兩國,逐漸化解仇恨、走向合作,徹底改變雙方關係。
二戰之後,歐洲大陸各國開啟歐洲整合的政治進程,其中最重要的兩方就是德國與法國,從經濟整合開始,到了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正式生效,德法都同意放棄他們歷史悠久、引以為傲的貨幣─法郎與馬克,推動歐洲共同貨幣的實施,終讓歐元於2002年成為歐盟多數國家的法定貨幣,為歐洲整合取得重大進展。
馬英九提到,如同德法兩國推動青年交流化解歷史仇恨,兩岸要建立永續的和平繁榮,也一定要從年輕一代開始。他歷數2011年任內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大學院校,到卸任的2016年,來台陸生增加到4.2萬多人,「成長達50倍,各大學都有陸生」。馬英九認為,儘管兩岸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但有機會在青年時期交流互動,「了解越深、誤解就越少,越能建立友誼與共同價值,為兩岸永續和平奠定基礎。事實也證明,許多陸生來台後,不只對台灣留下良好印象,並觸發他們對於兩岸未來有更深刻務實的思考,這不是政府用任何宣傳能夠取得的成果」。
馬英九重話批評蔡英文政府自2月9日禁止陸生來台已超過200天,「選擇性排除陸生返台就學,完全是政治考慮。這種對待陸生的方式,既不公平,也讓兩岸敵意螺旋更加升高」,他呼籲兩岸當局,不要中斷兩岸青年交流的機會,讓新、舊陸生都能夠來台,讓共享血緣、歷史、與文化的兩岸青年,能夠跨越政治鴻溝,他也呼應台灣知名政論家王健壯日前投書枱媒《聯合報》的倡議,呼籲公私立大學校長們挺身而出,一同嚴正要求民進黨政府修正錯誤的政策。
馬英九用蔡英文自己的兩段話,「台灣向來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政治因素不應該凌駕在健康人權之上」,呼籲蔡英文拋開對陸生、陸配以及陸配子女的歧視,「不要讓政治凌駕教育與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