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會紀念七七事變 馬英九:應將乙未戰爭列入抗戰
7月7日上午,台北舉行了「七七抗戰八十三週年紀念大會」。紀念大會由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主辦,《海峽評論》雜誌社、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釣魚台教育協會協辦。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大會上發表講話。他表示,國府贏得抗戰,抗戰勝利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光復台灣、澎湖,洗雪了自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以來的奇恥大辱。他又稱,台灣抗戰實際上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抗戰應該把為時6個月的乙未戰爭(台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列入。
在大會上,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表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無論是前期的武裝抗日或後期的文化抗日,台人的抵抗不斷,包括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都有成百上千的台灣同胞渡海至中國大陸投身抗日隊伍,像是丘逢甲之子丘念台於1938年在粵東東江地區組織「東區服務隊」,號召青年參加訓練、作為抗戰基礎等努力,最後才有了抗戰勝利。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則發表講話稱,1937年7月7日,中國第29軍第219團團長吉星文斷然拒絕日軍進入北平城外宛平縣城搜索失蹤士兵,致使對日抗戰全面爆發,史稱七七盧溝橋事變。中方在裝備、訓練落後日軍甚多,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國府卻能以「以空間換取時間」大戰略,並將抗戰軸線由南北向轉為東西向,造成日軍向西進攻的困難。歷經4萬餘場大小戰役、死傷322萬將士,成功牽制日軍、保衛了國土,最終和盟軍贏得二次大戰。馬英九強調,抗戰勝利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光復台灣、澎湖,洗雪了自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以來的奇恥大辱。
不過,馬英九表示,近年大陸官方把對日抗戰起始時間提早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將「八年抗戰」的說法改為「十四年抗戰」,這樣的說法固然很好,但卻忽略早已開始進行部分抗戰的台灣地區。他認為,應該將清光緒二十二年(1895)為時6個月的乙未戰爭列入,否則難以銘記從日軍一路南下就激烈抵抗、死10萬餘人的台灣軍民,當時台灣人口才不到300萬人,傷亡率在3%左右。而自七七事變自日本戰敗投降,中國大陸的人口死傷率約為4%,可見在台灣地區的艱苦壯烈絕不亞於在大陸地區的抗戰。
他又指,丘逢甲、劉永福、吳湯興、吳彭年、姜紹祖、簡大獅(簡忠誥)、柯鐵虎(柯鐵)、林少貓、余清芳、羅福星等人發起的武裝抗日,以及日據台灣中期的林獻堂、蔣渭水、杜聰明、翁俊明、蔡培火等爭取台灣議會設置與地方自治,到了日據後期有蔡忠恕、李建興等人用不同方式進行反日抗爭,加上赴大陸參加抗日戰爭的李友邦、宋斐如、丘念台等,證明台灣人並未缺席。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曾接受日媒採訪表示,「70年前,台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既然是同一個國家,台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對此,馬英九批評這是「出賣台灣、羞辱人民、作賤自己」。據了解,馬英九2015年也曾對李登輝做出同樣評價。
馬英九表示,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迄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禦侮戰爭,並引用英國牛津大學拉納.米特(Rana Mitter)稱:「中國的抗戰,是在毫無勝算之下,堅忍不拔、奮戰到底的英勇故事。中國政府與人民不顧一切抗戰到底,終於戰勝強敵,也證明各國新聞記者與外交官一再唱衰中國,稱『中國必將滅亡』的預言完全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