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大會在即 美在台灣參會問題上的操作很曖昧
當數日前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親口說出「美國至今不願在WHA會議中為台灣參與提案,台灣仍須透過友邦為台灣參與提案」這一番話後,台灣輿論反應大致兩種。一種是痛批「美國已經嘗試了,還不是中共打壓」,另一種是無奈「美國不是說會幫台灣,到頭來也就是利用而已」。
這兩種反應並不對立,台灣在國際政治上長期受到大國左右而處於被動,加上兩岸問題,民意及政府對於所謂「美方是否幫助台灣」的態度基本消極無奈。比如台灣外交部在承認美國未提案之後隨即表示,「支持的方式很多種,提案只是其一。美國歷來支持台灣。」
這看在外界眼中很自我安慰,無疑是「沒能給實質上的多少幫助沒關係,至少口頭支持了」,但在台灣的如今國際處境之中,這是「有多餘沒有」的心態──有口頭支持,有美國議員表態,總比沒有強,都是一種前進。畢竟,中美斷交、美國因台灣與中國大陸大翻臉,放在現實之中,人們知道不太可能成真。
2020的世界衛生大會(WHA)在即,出現一個很諷刺的現象,美國、日本、澳洲等「西方民主陣營」的議員在日前紛紛表態支持台灣加入WHA,讓台灣產生「盟友感」,但在「提案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加入WHA」上,仍是14個台灣友邦提案。根據德國之聲的報道,德國外交部一名發言人5月15日表示,德國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但德國聯邦政府仍贊同台灣參與WHA等國際機構事務。
此次西方各國中有不少議員或政治人物表明「支持台灣」態度,但為何也就僅止於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是聯合國下的國際組織,少數不被國際主流承認、也有爭端的地區亦會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比如巴勒斯坦與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的「中華台北」。阿拉伯國家聯盟支持巴勒斯坦參與,而馬政府時為何能拿到觀察員身份,台灣社會亦心裏有數。而後蔡政府任內,台灣提出的入會申請,從2017年到2019年都未被納入大會議程。
西方國家的態度非常巧妙。以美國為例,美國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及有意義地參與世衛各項活動,並非始於總統蔡英文任內,前總統陳水扁時期這也是例行公事——日本、歐洲、加拿大等在2002年到2009年間,都曾數次表態支持台灣加入,中共抗議也是尋常。這是台灣爭取國際空間之時,各國你來我往的例行公事——各國表態,但也不會突破紅線,中共則口頭抗議一下。
至於在蔡政府任內,何為「美台關係前所未有得好」?4月27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與台灣衛生部長通電話,台灣後來發的聲明是,「美國衛生部長支持台灣加入WHA」,然而在美方官員發的聲明中,是感謝台灣在疫情下對世界的貢獻,並未有WHA一段。
美國在2019年時通過的《台北法案》更巧妙,條文內容是「美方應在適當情況下,支持台灣成為所有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組織中取得觀察員身分。」何為「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什麼又是「其他適當組織」?
以台灣在2002年時加入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例,當時中美之間實力落差大,且中共急於加入WTO,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與中國大陸仍就主權問題周旋許久。最後台灣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個別關税領域」名義在中國大陸之後加入,且有諸多限制。
《台北法案》的通過讓中共屢次抗議,但其內容巧妙,「在適當情況下」、「適當組織」等用詞討巧,台灣可解釋為「美國支持台灣主權」,在中美關係之間又「雖然讓中國不爽,但沒那麼踩紅線」。這就是政治遊戲。
五月初旬,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在Twitter上表示,「台灣被排除在聯合國外,不只是公然侮辱台灣,也違反聯合國創立宗旨」,激起一些人「台灣入聯」之想象。然而,就如同之前的國際遊戲規則一樣,幾則tweet、一些議員支持,各有尺度,到此為止。美國動作、中共抗議、台灣感謝,這戲碼從過去二十年到未來十年都將持續,人們也見慣不怪。
其實撇去夢想、理想和幻想,回歸到現實時台灣亦明白,中國大陸被台灣視作「蠻橫的惡霸」,美國則是極盡玩味曖昧,小動作及甜言蜜語不斷,但僅止於此,最後仍看利益的「渣男」。但是,台灣卻也只剩下感歎「有總比沒有好,美國能如此支持台灣已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