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長貢獻大 台灣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大陸因素不可或缺

撰文:楊家鑫
出版:更新:

隨著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影響全球化進展,台灣內部不斷出現與大陸經濟「脱鈎」的議論。對此,台灣前經濟部長尹啟銘表示,2000年以來,台灣進入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時代,其中最大動力來自大陸,已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台灣、大陸和其他海外地區三者鼎立,構成台商最佳的全球佈局,一旦被破壞,勢將對台灣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衝擊。

尹啟銘(右)指出,兩岸貿易已成為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大陸已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圖為2015年尹啟銘出席「挺柱台灣競爭力--改變證所税」政策記者會,左為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多維新聞)

綜合台灣《中國時報》等報道,當地時間5月13日,中華大學講座教授尹啟銘發表評論指出,1980年代初期,台灣對美出口持續快速增長、貿易順差不斷攀升。1984年,美國佔台出口比重高達48.8%,對美貿易順差98億美元,高於我總貿易順差85億。

在美國龐大壓力之下,新台幣持續升值,產業界出口競爭力嚴重下挫;同時又面臨薪資上漲、勞工短缺、環保意識興起的壓力,肇致台灣投資經營環境惡化,企業陷入走投無路的困境。

尹啟銘表示,鑑於諸多因素考慮,1990年10月台政府開放3353項產品可對大陸間接投資,且都是勞力密集產品,讓掙扎在生存邊緣的廠商找到了一線生機。

他指出,開放台商赴大陸投資迄今整整30年,對企業而言,大陸是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市場機會。台商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2002年僅19.3%,2012年升至50.9%、2019年52.3%,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大陸;不久前,大陸前10大出口企業台商就佔了8家,全為信息電子產業,對台灣企業的成長產生巨大帶動力量。

而隨着大陸內需市場的快速發展,前往大陸投資的企業從2000年開始也從製造業分散到服務業,製造業佔比從近90%降至66%。至去年底,台灣上市上櫃企業中赴大陸投資者佔74.5%,累計匯回金額佔原始投資比例從2012年的8.9%提高到19.5%,顯示兩岸經貿聯結度不斷增高,大陸成為台商壯大的重要平台。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2020年將屆滿10年,在兩岸對立激化當下,其存廢受到關注。圖為蔡英文2009年參與反ECFA公投。(中央社)

同時,由於台商到大陸建立生產基地,對台灣出口到大陸起了拉動效用。自1991年至2019年間,台灣對外貿易總順差為6874億美元,平均每年237億;但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則高達1兆4044億美元,平均每年484億,為前項總貿易順差的2倍,成為台灣賺取外匯最主要的來源。

若以蔡政府執政這4年來看,台灣從大陸和香港賺了3014億美元貿易順差,同期間台灣對外貿易順差總額僅2010億;此外,大陸是台灣第一大進口來源,佔台灣進口比重高達20%,其中許多是台灣出口供應鏈重要物資。換言之,兩岸貿易已成為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尹啟銘指出,從2000年起,台灣內部需求成長趨緩,恰逢全球化快速發展,台灣進入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時代,輸出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於2004年突破60%,2006年又來到72%。其中帶動出口成長的動力則來自大陸,大陸和香港佔台灣出口比重由2000年24%快速提升到2007年的41%;以2007年為例,大陸加香港對台灣出口成長的貢獻率達49.5%。足見大陸已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ECFA早收清單包含大量農漁產,如石斑魚,若早收清單取消,將衝擊石斑魚出口競爭力。圖為高雄石斑魚養殖。(中央社)

他強調,有些人擔心台灣經濟過度倚賴大陸,但至2019年底台灣上市上櫃企業赴大陸以外的海外地區投資者亦佔了79.4%,顯示台灣、大陸和其他海外地區三者鼎足而立,構成台商最佳的全球佈局,此種布局態勢在全球變局中高度發揮彈性因應的優勢,一旦被破壞,勢將對台灣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