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台灣已連續3日零確診 陳時中回應為何不普篩
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28日)宣布,單日無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台灣已連續第3日「零確診」,維持16日無新增本土病例,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台灣疫情是往好的方向前進。
4月28日為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的第100天,陳時中更花費約20分鐘,特別借簡報和數據回應「為何台灣不普篩」的社會疑慮,他強調普篩不符效益,台灣不普篩是有科學根據,目前不會改變「精準防疫」的成功戰略。
截至4月28日,台灣累計共429例確診,分別為343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1例來自「敦睦艦隊」群聚感染事件病例。確診個案中,6人死亡,307人解除隔離。
近期台灣新增個案數趨緩,出院個案數則穩定上升,陳時中指出,台灣的疫情是往好的方向前進。4月28日為指揮中心成立滿100天,回顧這100天,陳時中說,因應疫情的過程「有緊張、有輕鬆,未來還有一段路要走」。台灣的防疫成果,世界有目共睹,他說唯有靠全民維持社交距離及個人衛生習慣,才是最根本且有效的防疫之道。面對未來疫情的發展,他認為仍要警慎以對,「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針對台灣社會是否存在潛在的無症狀感染者,以及是否要透過普篩找出無症狀感染者等疑問,陳時中也準備了標題為「精準防疫100天:台灣模式」的簡報,借數據和評估說明為何台灣不普篩。
陳時中表示,民眾可能會以為借普篩、快篩能把無症狀感染者都找出來,但快篩只是檢驗時間比較短,且準確度不如現行的核酸檢測,另外也要考慮偽陰性和偽陽性問題。不同的檢測方法,適用的時機和方法不同,例如核酸檢測在發病早期就偵測得到病毒,抗原快篩用於發病早期,抗體快篩用於發病7天后,用錯方法也會檢測不到病毒。
陳時中說,普篩的效益不高。假設台灣盛行率為千分之1.8,看似健康的人口1,800萬人,需花費新台幣540億元進行普篩,才能夠驗出其中3萬2,577人無症狀感染者,其中還有1,797人屬偽陽性,需將上述偽陽性個案進行隔離後再檢測,才能回復正常生活。
陳時中說,以目前疫情狀況來看,新冠肺炎相關通報6萬956例中,以核酸檢測花費1.8億元,進一步進行疫調後僅10人查無感染源,後續影響17人確診。假如台灣為找出無症狀感染者,全面以核酸檢測進行普篩,不只浪費公帑及珍貴的醫療人力資源,且不符效益。
陳時中表示,社會不要有篩檢迷思,即便篩檢陰性也不代表不會感染,如果沒有維持社交距離和良好衛生習慣,篩檢陰性的隔天也可能感染病毒。
陳時中指出,台灣現狀篩檢6萬多人,每人新台幣3,000元,花費1.8億元,是全球少數還可以維持正常社會運作的地區。為何其他國家如韓國、意大利會普篩,是因為這些國家的新冠肺炎罹患率很高,但台灣的罹患率每百萬僅有18人,不像其他國家都是每百萬成千上萬人。
陳時中強調,台灣確診數少,透過醫師評估,精準通報篩檢,並由衛生單位精準疫調,及早掌握密切接觸者的防疫戰略是成功的。儘管隨着新的科學證據、新藥、疫苗的出現,台灣也許會調整戰略,但目前不會改變精準防疫的戰略。
針對媒體問及,WHO的疫情報告將台灣視為中國大陸疫區一事,陳時中呼籲WHO正視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不同,「貿然把台灣納入中國的一省,是不道德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