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兩岸真正的「地動山搖」來了,而且只是前菜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4月9日,大陸宣布2020年起陸生赴台暫停,原本在台灣就讀的陸生可以依個人選擇繼續學業。自2011年起大陸學生可申請台灣高校後,陸生赴台讀大學的人數曾經一度創下高峰,成為兩岸互聯網上的熱門討論,更有陸生在台灣參與學生會主席選拔、出書。

2012年大陸作者韓寒寫下轟動兩岸的「太平洋的風」讚美台灣人情,2015年大陸高中生赴台灣高校就讀學士學位的達到1967人的高峰。2019年,這個數字剩下702人。

大陸宣布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台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指陸 方罔顧陸生的權益。(中央社)

大陸學生赴台意願在降低,這個從2016之後說到現在,近兩年申請上台灣高校的陸生有些笑稱,自己可能是「末代陸生」,未料沒過多久成為現實。近兩三年大陸互聯網對於「去台灣唸書」大多隻剩下一句──為什麼要去?

什麼樣的人去台灣唸書?為什麼要去?

先看台灣負責招收陸生的「陸生聯招會」給出的數據。2011年首屆赴台陸生(學士學位)的有724人,而後2013年上升到1,209人,2014年1,760人、到2015年的1967人是高峰。2016年是1657人,2017年降到1000人以下,2019年降到702人。

但是赴台灣高校就讀碩士、博士學位者是增加的以碩士學位為例,2014年陸生在台讀碩士者是595人,2015到2017都穩定在700至800人,到2018年為911人,2019年更升到984人。

碩士學位中自然有一部分是在台灣讀本科的陸生直升的,另一部分則是有大陸本科文憑為保證(至少往後回大陸找工作並不發愁),出於進修順帶看看台灣的心態。加上台灣好的高校學士學位開放給陸生的名額不多,過去許多陸生是申請上名額多的台灣私立高校,而碩士、博士相對更多地能讀到好的台灣高校,且費用划算。

不少在台陸生會積極參與公眾活動、爭取權益。(多維新聞)

從媒體報道可以發現,過去一些申請到台灣就讀學士學位的陸生有着不錯的高考成績,可以申請不錯的大陸院校。「小時候看台灣偶像劇的情懷」是一些陸生給的答案。

過去大陸論壇上太多文章在解釋,要不要去台灣、應不應去台灣、費用和政策如何──這些如今都走入歷史。面對這樣的局面,一名大四陸生簡單表示「意料之中,感情上又難過」,「幸好當初也沒有打算在台灣讀碩士,現在能畢業就好,畢業之後就出國了。」

「陸生是塊磚,哪裏需要往哪裏搬」

2012年,第一屆來台陸生蔡博藝出版《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年時在台灣就讀研究生的劉二囍完成徒步環島台灣,並在台灣出版著作;同是第一屆來台陸生的餘澤霖,屢次以陸生身分在台灣及西方媒體上發表看法,呼籲台灣重視陸生健保議題等。

陸生,在台灣曾經非常活躍,甚至肩負起「兩岸橋樑」之使命。如今新一代陸生大多謹慎地過着自己的小日子兩岸對立下陸生越發小心,饒是如此,陸生出來爭取權益的事情在近年仍不斷髮生,只是所能引起的關注不如過去。

第一屆來台陸生蔡博藝出版《我在台灣,我正青春》,曾引起關注。(網絡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台灣暫停所有大陸人士(包含陸生)返台,一些陸生與台灣教育部開始一場爭取受教權益的「戰爭」。三月底,《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登了「無法返台的陸生如何點燃疫情中的兩岸爭端」一文,寫下了疫情下陸生的無奈──大陸網民直言「誰讓你去台灣讀書」,台灣網民則希望「中國人滾回去」。

該名陸生對《紐約時報》表示,這超出了疫情,這是政治。

「陸生是塊磚,哪裏需要往哪裏搬」,這類說法在臉書上的陸生社群中不少見。台灣政府曾以「陸生來台沒減少」捍衛自己的兩岸政策,「陸生共諜案」也讓一些陸生害怕自己與「保密防諜」這種詞扯到一起。這些被搬來搬去的「磚頭們」在今日正式成為歷史,陸生臉書留言中有不捨、也有太多「果真如此」之歎。

兩岸關係和緩後自然陸生赴台有望重啟──只是在當下,少有人能相信未來(至少四年內)兩岸能和緩。

「以前看台灣偶像劇」的情懷在大陸更年輕一代人之間,也幾乎消失殆盡。

陸生禁止赴台只會是第一步。後續台灣會面對的,就是六月的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是否續簽議題。台灣政府近日狂嗆WHO,與美國幾乎同一口徑,中國則是協同一些聯合國成員捍衛WHO,對立之勢已然形成。台灣因中美之爭逐步被推(或自願)來到前方,也將成為中美之間萬一有衝突、首當其衝的受影響者。

「地動山搖」一詞過去常提到,但因沒有什麼真正的改變發生,在兩岸之間也給予人「說得嚴厲,但馬照跑舞照跳」之感,過去減少陸客赴台是警告,全面暫停陸生赴台,是兩岸冷凍真正代表的實質意義,ECFA的是否續簽也讓人懷疑──當然,這在台灣當前輿論中,也只會是「跟我何干」的評論。

然而,這很可能只是兩岸真正進入對立時期的一個前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