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逝世45周年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歷史評價分歧撕裂台灣

撰文:楊騰凱
出版:更新:

昨日(5日)是蔣介石逝世45周年。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Facebook上發文評價蔣介石,他表示,有人真心緬懷蔣介石,也有人認為蔣是劊子手,對蔣的歷史評價分歧,分裂着台灣社會。
江啟臣指出,自己研究國際關係,很清楚蔣介石領導對日抗戰,顛覆了東亞的殖民主義擴張,歷史視角是多元的,蔣介石一輩子面對戰爭陰霾,可能對其性格造成影響,期待民眾能有更立體飽滿的歷史理解,彌合台灣因歷史記憶分歧造成的分裂。

江啟臣日前首度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赴慈湖謁陵,後來又在臉書上談起對蔣介石的評價。江啟臣認為,自己研究國際關係,很清楚蔣介石領導抗日顛覆了東亞的殖民主義,但同時也有人認為蔣是劊子手,歷史評價的分歧,持續撕裂台灣社會。(洪嘉徽/多維新聞)

江啟臣透過臉書(Facebook)表示,蔣介石在45年前的4月5日辭世,那時他剛滿3歲,還要幾年後才能從過去的新聞影片,體會到當時台灣社會的震撼,小時候讀的課本,曾提到蔣介石要「挪抬」,而當時認識的蔣介石,是領導國民政府東征、北伐、抗日、反共的偉人,是把台灣建設為復興基地、三民主義模範省的領袖。

但是,江啟臣也提到,直到1990年代在大學唸書,才從解嚴後湧現的書刊雜誌,讀到對蔣介石的另一種評價,對許多走過台灣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年代,並因此失去至親好友的人而言,當時身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需要負起最終責任。

對於蔣介石的歷史評價,江啟臣表示,自己認識過許多人是真心緬懷、感謝、敬佩蔣介石,然而身為國際關係研究者,他很清楚蔣介石領導的對日抗戰,不只顛覆東亞的殖民主義擴張,更在全球對抗法西斯軸心勢力的戰場上有重要貢獻,二戰後,蔣介石守住台灣、建設台灣,更在圍堵共產主義的擴散上,扮演過關鍵角色。

另一方面,江啟臣表示,他同時明白蔣介石這一生中也有許多決定,在無數人生命中畫下永難彌補的傷,大者例如花園口決堤造就的龐大犧牲,小到蔣硃筆改判的諸多死刑,不少人因此痛恨蔣介石,對其扣上劊子手等強烈罪名,甚至有些年輕人,義憤填膺地去潑漆、砍銅像。

江啟臣說,歷史評價的分歧,持續撕裂台灣社會。上周他前去慈湖謁陵獻花,除了追思緬懷,也是要去面對那段糾結的歷史。

「能否先拋開政治攻防,釐清蔣介石角色的複雜?」

江啟臣感歎,45年過去了,真正與蔣介石接觸過的人也逐漸凋零,「自己常常想,我們能否先拋開政治攻防,放下仇恨與防衛心,平心靜氣地重訪歷史,釐清蔣介石角色的複雜?我們能否接受歷史視角總是多元;而沒有誰的歷史,有權利去改寫其他人的記憶?」

江啟臣表示,成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又是否能去想象,蔣介石一輩子面對的戰爭陰霾,以及 「共諜滲透」的威脅,「如何形塑了蔣的性格與決定?我們能否有更立體飽滿的歷史理解,拒絕刻板、簡化的標籤?」

最後,江啟臣期盼,如果能做到,或許就能重新彌合,台灣社會因為歷史記憶造成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