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觀察】台灣政府塑造強大防疫形象的考量
拜交通革新所賜,大幅消弭地理空間的隔絕,現代人類的往來互動較19世紀工業革命之初,更加頻繁密切,國家間的互動亦復如是。這種交通上的便利,卻也成為傳染力高的病毒、細菌得以散播、肆虐全球的温床,20世紀最著名的例子即為「1918年流感大流行」(亦稱「西班牙大流感」),最早出現於美國堪薩斯州芬斯頓軍營,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人類尚未建立起嚴密的防疫觀念暨措施,故流感病毒跟着赴歐參戰的美軍傳播到歐洲。
1920年春季起,流感病毒便神秘的消失,其病毒株也從未被真正辨認過,發生的原因、起源、零號病人究竟是誰等等,至今仍然成謎。唯一能確定的是,人類頻繁的往來,尤其是進出口貿易、人員往返越是密切的地區或國家,確實給予病毒相當的傳播助力。
爾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擴散全球,造成全球的經濟衰退,難以計數的人們暴露在感染的風險之下。病毒不停傳播的過程中,着實將歐美的防疫體系如戳破糊紙般的擊潰,歐美的防疫體系漏洞顯現於世人眼前,這才知道電影所塑造的防疫嚴密形象,只是影視的夢幻泡影,現實則是不堪一擊,而歐美的防疫體系漏洞乃源自於其醫療體系的體質不良,特別是美國,高度商業化的結果是就連檢疫都得患者自掏腰包,意識到事情嚴重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才指示提供免費冠狀病毒檢測,並給受影響的美國勞工帶薪病假。
台灣作為歐美「佛系」防疫的強烈對比,台灣的防疫措施似乎強而有力,有效抑制疫情,甚而讓台灣得到國際關注,希望台灣能夠不吝分享防疫經驗,何以台灣跟中國大陸的地理位置如此之近,往來也頻繁密切,台灣卻能壓制疫情於百例之內(截至3月15日67例確診,確診個案中1例死亡)?於此同時,台灣政府跟媒體在將大眾的焦點轉移到另一處,也就是台灣後來新增的確診案例,都是經由「境外移入」所感染的案例,台灣整體的防疫措施還是完善嚴密的。
從中細思極恐的是,台灣政府現在的形象塑造,包含媒體在內多一致強調歐美佛系防疫所造成的疫情失控等,恐怕多有為了日後台灣可能發生的大規模感染做解套的「預防針」。事實上相關的專家學者早已表示,台灣爆發社區傳播只是「時間早晚」,假設台灣果真不幸爆發大規模感染,用歐美疫情失控,作為台灣的強烈對比,實則是讓台灣人民能稍稍「寬心」,甚至用雙方確診案例多寡的比對,去消弭台灣人民屆時的可能不滿,「比較他人的苦痛、襯托出自身的好」是非常標準的人性,也是台灣政媒現正在烘托、營造的一股氛圍。
就防疫相關的數據面,目前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地區,治理作為確實有值得讚許之處,然而「肯定自己的好」的靡靡之音,卻也開始自溺蔓延。近日在台灣社群網站上,廣泛流傳着一篇簡單貼文,寫着「台灣為今日的情形準備了17年,防止假如台灣又再度被世界拋棄」,這則貼文在互聯網上引起廣大回響,台灣網友一片叫好,也使台灣人本位的主體情緒被炒到沸騰,純粹的政治化。
綜觀台灣防疫層面大有為政府的形象塑造,就政治影響而言,基本可梳理分做短、中、長期三種效果,且均為民進黨政府所樂見。短期效果可讓現正執政的蔡英文及民進黨有更多正當理由,借疫情當頭為所欲為,甚而掩蓋防疫期間即將通過的某些爭議法案;中期效果則為,替可能的台灣大規模感染解套,以他人的苦痛,映襯台灣的防疫成功,為自己「下莊」;長期效果則為,17年前的陳水扁政府早已想到今日,「陳水扁當有先見之明」,除了又替民進黨加分外,風向帶得好亦可順帶把苟延殘喘的國民黨直接送入「深切治療部」。
防疫本應純粹,努力的目標是守護人們的健康、生命與安全,但台灣內部近來的社會氛圍、輿論,再到台灣政府近期的作為跟說法,其中有太多令人細思極恐的地方,防疫與政治掛上鈎,最後只會讓防疫變了調,受苦難的還是台灣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