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世衛台灣稱呼一變再變 國際現實與台灣困境如何權衡

撰文:李富茂
出版:更新:

自武漢肺炎確診案例大量爆發以後,世界衛生組織(WHO)如何判斷疫情以及示範作為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指標。同樣的,僅有一海之隔的台灣,當然也不放過任何機會要求加入WHO,除了為武漢肺炎的防疫做出貢獻,亦盼能揮軍國際組織與世界各國共享防疫信息。
不過,台灣一方面欲藉由武漢肺炎加入世衛組織,為疫情貢獻、分享;但另一方面,卻又猛烈批評「中國干涉世衛命名台灣、中國政府謊報實情」等話語,若此舉是站在台灣殷切企盼加入國際組織的思維角度,可能還需理一理。

事實上,世衛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之後,每日皆會發布疫情相關報告。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世衛在當地時間1月22日第2期疫情報告中,先以「中國台灣」(Taiwan, China)稱呼台灣;隔天的23日報告更名為台北直轄市(Taipei Municipality);接着25日又改為台北(Taipei);根據最新第16期疫情報告,則是稱台灣為「台北及周圍地區」。

世衛組織於當地時間2月5日將台灣稱呼更名為「台北及周圍地區」。(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面對世衛一連串更名台灣的行為,以及先前台灣的武漢肺炎案例遭誤植的情況,均令民進黨政府駁斥「政治凌駕防疫」;而眾多親綠台媒也忍不住怒火直接發文痛批:「台灣稱呼變變變,政治荒謬再添一樁」,似為武漢肺炎爆發以後,「台灣不能加入世衛」的政治問題再次添增薪火。

以過去經驗來看,台灣加入世衛組織確實有必要性意義,撇開「有意義的參與全球健康」以及「扮演國際社群活躍的一份子責任」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其重點在於,台灣加入世衛組織能在第一時間獲得疫情數據,有利處理台灣防疫舉措,也能將台灣的相關經驗與技術向全球輸出。

舉例來說,先前中國大陸發生沙士(SARS)疫情時,台灣正好被排除在世衛組織之外。而當時台灣第一例沙士,就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境外移入者,並造成台灣第一例本土病例;加上台灣沒在世衛體系中,拿不到世衛的比對檢體,更重要的,上述這些疑似病例還被台灣沙士專家會議以無境外接觸史而排除,失去適當處置的先機,最終造成181人犧牲。

從這過往經驗看來,台灣加入世衛組織有其重要意義,也是台灣民眾所盼切,畢竟隨交通科技快速發展,任何一地發生疫情,全球各地無一倖免,就如同今日武漢肺炎擴散一般。

然而,台灣似乎還未清楚了解爭取踏入世衛組織的前提,得先跨過「兩岸關係」這座大山。即便發生武漢肺炎以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加拿大總理特魯多(Justin Trudeau)等多國政治領導均公開表示:「重申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的立場」。

世衛執委會日籍主席中谷比呂樹將史瓦帝尼代表挺台發言打斷,並將發言權轉交北京。(世界衛生組織提供)

但台灣社會務必認清國際現實是,嘴巴上說的永遠容易,但有無國家願意在實際上為台灣搏鬥爭取?比方說,2月3日的世衛執委會(Executive Board)會議上,當史瓦帝尼官方代表在會中提及:「台灣應一同加入國際防疫」之際,卻被日籍主席中谷比呂樹打斷,並將發言權轉交北京。此舉不正說明了即便安倍晉三在日本議會力挺台灣參與,但到了國際組織裏頭,日本代表卻「未身體力行」?那麼就能認清是「假支持」還是「真支持」。

尤其,世衛組織又屬聯合國及其下屬,是個既專業性又高度政治性的組織,而政治本來就是構成這些組織的一部份。也因此,當現行兩岸關係的高度權力不對稱時,政治關係仍是這些國際組織成員的決策依歸,也是台灣真真切切所要面對的「現實」。

總結來說,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現實的困境,不會因為有人向華府聯署就能改變、更不會因其他國家政治領袖呼喊而改變。台灣眼下須思考的,應以肺炎防疫工作為首務,而加入國際組織的問題,則需要更多的智慧與身段。